|
育龄期妇女输卵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受体的测定 |
|
金海燕 王自能 徐建平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包括IGF-Ⅰ和IGF-Ⅱ,通过与IGF-Ⅰ受体(IGF-ⅠR)和IGF-Ⅱ受体(IGF-ⅡR)结合,可促进细胞生长、发育和分化。本研究观察月经周期不同时期输卵管各段的IGF及其受体含量和细胞分布,以进一步阐明IGF对输卵管上皮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早期胚胎发育的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输卵管及子宫内膜标本各24份。每份输卵管标本取材均包括峡部、壶腹部和伞部。病史要求为育龄妇女,有正常妊娠、生育史,平时月经周期规律28~30 d,末次月经时间记忆准确,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术前半年内未使用性激素类药物或放置宫内节育器,输卵管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取材部位均为子宫体近底部后壁中央。24例标本按组织学分期为增生早期6例,增生中、晚期7例,分泌早期5例,分泌中、晚期6例。 2.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染色(LSAB),用二甲氨基偶氮苯同步浸染显色法使所有切片显色时间相同。实验设阳性对照、空白对照及自身对照(兔抗人IGF-ⅡR为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杨冬华教授等惠赠)。(2)图像分析:在第一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组装的Leica Q500MC图像分析系统上测试输卵管上皮细胞的阳性单位(positive unit, PU)值,PU值大小与反应强度成正比[1]。每张染色片随机测试5个视场。 3.统计学分析:结果以PU ±s表示,应用SPSS 8.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均数间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二、结果
1.输卵管不同部位上皮细胞IGF及其受体的表达:输卵管上皮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的染色强度无明显差异。在月经周期同一时期,峡部、壶腹部、伞部上皮细胞IGF-Ⅰ、IGF-ⅠR、 IGF-Ⅱ和 IGF-ⅡR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 2.输卵管上皮细胞IGF及其受体在月经周期的变化:见表1~4,图1。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育龄妇女输卵管上皮细胞的IGF及其受体在月经周期中表现为周期性变化。提示IGF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在输卵管局部发挥作用。已知育龄妇女输卵管上皮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的分布,在月经周期呈周期性变化[2],推测输卵管上皮细胞内的IGF对调控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分化起一定作用,输卵管内IGF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上皮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的周期性变化[3]。
表1 不同月经周期输卵管各部位上皮细胞 IGF-Ⅰ含量(PU)
月经周期 峡部 壶腹部 伞部 增生期 早期 2.879±1.652 3.008±1.941 2.400±1.913
中、晚期 11.016±2.032 11.724±2.134 10.916±2.164 分泌期 早期 5.596±1.904 6.156±2.008 5.351±1.871 中、晚期 2.562±1.817 2.995±2.136 1.998±1.401
注:同一时期组内比较,P均>0.05(下同);相同部位不同时期比较,增生早期与分泌中、晚期比较,P>0.05;其余两时期比较,P均<0.05 表2 不同月经周期输卵管各部位上皮细胞 IGF-ⅠR含量(PU)
月经周期 峡部 壶腹部 伞部 增生期 早期 6.598±1.809 7.041±1.966 5.755±1.807
中、晚期 12.896±2.265 13.669±2.902 12.101±2.414 分泌期 早期 18.026±2.002 18.613±2.443 17.580±1.510 中、晚期 3.700±2.106 4.206±2.[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后妇女体内脂肪分布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胎儿肺囊腺瘤样畸形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