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低分子量蛋白尿的高钙尿症 |
|
杨霁云
高钙尿症受到国内儿科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已逾10年[1],对常伴血尿的特发性高钙尿症(IH)的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已有不少报告,临床工作者已将IH列为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临床医学及有关基础医学的发展,近年注意到一组伴低分子量蛋白尿的高钙尿症。其中相当一部分可发展至肾功能衰竭(简称肾衰),且均有氯离子通道基因CLCN-5的突变。今结合文献介绍于下。 (一)表现为伴低分子量蛋白尿的高钙尿症的几个临床综合征 1. Dent病:1964年Dent和Friedman报告2例英国男孩有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氨基酸尿、高尿钙,但尿酸化功能正常。其后1990和1994年Wrong O及其同事对之进行随访并研究了其他患者,注意到这类患者可发生肾石、肾衰,并命名为Dent病[2],他们除注意到患者可进展到肾衰外,并首次强调了此征中低分子量蛋白尿。本征有显著的男性受累倾向,而女性携带者虽有低分子量蛋白尿,半数有高尿钙但多无明显症状。此外受累男性中约1/3有佝偻病。 2.X-连锁隐性肾石病:1991年、1998年,Frymore、Scheinman等连续报告纽约州一大家族6代共162人的情况[3,4],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尿中溶质丢失(全部患者都有高尿钙)、低分子量蛋白尿,此外,还可有糖尿、氨基酸尿、尿中磷、钾、尿酸排出等,提示近端肾小管功能不良,部分患者有肾石、肾钙质沉着和进行性肾衰。有些患者于1岁内已有蛋白尿和镜下血尿。肾石在有些病人早在3~6岁已发生,有些则迟至成年期,结石常由草酸钙、磷酸钙组成。该病仅男性受累,女性携带者除轻度尿生化异常外,无临床症状[5]。作者对该家系6代162人的分析显示为X-连锁隐性遗传,并名之为X-连锁隐性遗传性肾石伴肾衰(XRN)。其后又陆续有病例报告,迄今北美共有11个家系报告,在全部受累的30例男孩表现为有血尿、蛋白尿(开始主为低分子量者)、高尿钙、肾钙质沉着或肾石,家族史均显示外祖父有肾石和终末期肾衰[4],其中1例肾移植后12年肾功能良好,X线无肾钙质沉着,也提示本身之缺陷是在肾小管本身而不是全身性改变。 3.X-连锁隐性遗传性低磷血症性佝偻病:1992年Zocsali EG等首先自意大利报告,一家族中5例男性患者表现有佝偻病、骨软化症、低磷血症、磷酸盐回吸收之肾阈下降,但他们与X-连锁显性遗传性低磷血症性佝偻病(HYP)不同,即本症患者有高尿钙、和1,25(OH)2 D增高和蛋白尿,还发生肾钙化和进展至肾衰。此外本症中女性携带者均无低磷血症,除高尿钙外,其余生化检查正常。且现知HYP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短臂Xp 22.1,而本病则定位于Xp 11.22,此位亦为Dent病和XRN基因所在部位。这些患者在刚进入成年时已发生肾钙质沉着伴进行性肾衰。其后法国也报告有类似病例。该家族中受累的4例男性患者都显示佝偻病、低分子量蛋白尿[4]。 4.低分子量蛋白尿伴高尿钙和肾钙质沉着:自1974年后日本在学龄儿童、后又在学龄前儿童中每年进行尿筛查,故80年代已有一些无症状低分子量蛋白尿病例的报告,这些小儿均系男性且表现有镜下血尿、糖尿、氨基酸尿和低磷血症。直到1995年Igarashi等才首先报告此征中有高尿钙[6]。该作者报告6个家庭中有7例患儿(其中男孩6人),均有肾钙质沉着和高尿钙,另一女孩无肾钙质沉着。全部患儿都有尿浓缩功能轻度受累,2例有氨基酸尿、2例糖尿。1997进一步报告此类日本患儿是由于发现氯通道基因(CLCN5)突变[7]。 这些经尿筛查而发现的小于14岁的无症状患者血肌酐测定多属正常。 (二)本组高钙尿症之共同临床特点 1.高尿钙:在成人尿钙多为中度增高[4~6 mg/(kg.d)],小儿常更高,有达10 mg/(kg.d)者。在应用双氢克尿噻时虽常并不能降至正常,但多可改善。患者空腹时已有半数尿钙增高,如给以口服钙负荷则100%尿钙增高。这些患者血中甲状旁腺激素下降,而血中1,25(OH)2 D水平常高于正常。 2.蛋白尿:多数成人病例尿蛋白每日0.5~2.0 g,小儿一般<1 g,其中50%~70%为分子量<40 000的低分子量蛋白。虽也可有白蛋白排出,但不达到肾病水平,一般认为这是继于小管间质病变的肾小球损伤所致。受累的男性患者尿中β2微球蛋白排出可逾于正常的100~300倍,视醇-结合蛋白甚至达1 000~3 000倍,女性携带者一般仅中度增高。虽然低分子量蛋白尿可以是多种肾小管间质病的非特异表现,但在本症中为一早期常见之表现,并可作为筛查本症的有用指标之一。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无症状性病窦综合征一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香港儿童健康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