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内膜癌放射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
|
孔为民 孙建衡
子宫内膜癌(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放射治疗(放疗)作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内膜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现将内膜癌放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一、内膜癌放疗概况 传统的内膜癌放疗曾沿用了子宫颈癌的放疗方法,但其疗效较差。后来,人们发现这与其腔内治疗剂量分布的不合理性有关。为此,人们在腔内治疗方面进行了研究。1941 年,Heyman等[1]倡导的宫腔填充法奠定了内膜癌放疗的基础。但此法有操作难度大、 剂量计算困难和工作人员受量大等缺点。后来出现的人工后装技术[2]及中、低剂量后装治疗机[3],部分克服了这些缺点。随着高剂量率(high dose rate, HDR) 远距离腔内后装放疗源的微型化,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一方面解决了剂量计算问题, 另一方面实现了放射源运动的准确控制,从而得到了适合宫腔病变的合理的剂量分布,使内膜癌的疗效得到普遍提高, 而其与手术结合的综合治疗更是成为当今治疗内膜癌的首选方法。 二、内膜癌放疗种类 (一) 腔内治疗 1. 传统腔内治疗: 内膜癌传统腔内治疗沿袭了传统子宫颈癌腔内治疗的方法。由于用于子宫颈癌的“梨形”剂量分布不适应内膜癌的病变特点,Heyman 等[1]提出了宫腔填充法治疗内膜癌,满足了宫腔和宫壁的治疗要求,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 但由于上述缺点及治疗难以标准化,加之低剂量率源治疗时间较长, 病人并发症较多, 使其推广较为困难。 2. 后装治疗: 为减少工作人员受量, 20世纪60年代,手工后装开始用于临床, 如Simon等[2]应用的人工后装技术,减少了工作人员受量,但它并不能完全克服宫腔填充法的缺点,因而限制了使用。随着远距离后装治疗技术的出现, 出现了多种后装治疗机[3],为现代后装技术打下了基础。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使放疗剂量的分布更加合理,而放射源的微型化使腔内治疗更为方便,高剂量率源使得治疗时间大大缩短,既可以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又可治疗更多的病人。如Herbolsheimer 等[4]报道的改良宫腔填充法和孙建衡[3]应用的的威达-HDR18后装治疗机,他们结合影像学图像,通过计算机对放疗剂量设计进行优化,从而得到更为合理的个体化剂量分布,提高了疗效, 减少了副作用。 3. 腔内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及其剂量优化:人们普遍认为,内膜癌腔内治疗方法的盲目性和剂量分布的不合理性与缺少合理的剂量参照点有关。以往内膜癌腔内放疗多借助于子宫颈癌的A点,亦有采用子宫内膜受量, 但因不能反映剂量分布是否合理而未能推广。Herbolsheimer等[4]以MY点作为参照点,MY点位于放射源顶端下2.0 cm,旁开2.0 cm处。Nguyen等[5]选择M、S、W
上一个医学论文: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致阴道大出血一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瘦素与妊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