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虫死亡基因同源物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 |
|
何畏 魏丽惠 王建六 富琪 虞幸
肿瘤的发生与机体内细胞凋亡功能障碍密不可分。作为线虫死亡基因Ced-3同源物的人类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的白介素1转换酶(ICE)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PP32)在细胞凋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来受到广泛重视,但其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探讨线虫死亡基因同源物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ICE 和CPP32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选择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1991年至1998年收治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41例(实验组)。所有病例按198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的手术病理分期标准重新核对,其中Ⅰ期18例、Ⅱ期9例(Ⅰ、Ⅱ期 为早期)、Ⅲ期10例、Ⅳ期4例(Ⅲ、Ⅳ期为晚期);病理分级G1 级18例、G2级 14例、G3级9例。41例中38例行子宫切除术(其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13例,<1/2者25例;淋巴结有转移者4例;附件有转移者4例);3例行诊断性刮宫术。随访时间为6~84个月,其中60个月以上者21例。另取良性妇科肿瘤患者20例(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各10例,为对照组),其中子宫内膜增殖期10例、分泌期5例、绝经期5例。 2. 方法:(1)试剂:ICE多克隆抗体、CPP32单克隆抗体均购于美国Santa Cruz公司,p53单克隆抗体购于美国Oncogene公司。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试剂盒为DAKO公司产品。(2)实验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操作步骤按SP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结果判断:ICE、CPP32的判定标准为,5%以上细胞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或团块者为阳性,5%以下或无染色者为阴性[1]。p53的判定标准为,以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或团块者为阳性,无染色者为阴性[2]。实验同时设阳性、阴性及空白对照。 3. 统计学方法:利用SAS统计软件包行配对计数资料的χ2检验和率检验。 二、结果 1.两组患者ICE的表达情况:对照组子宫内膜的ICE阳性率为55.0%,其中绝经期内膜的阳性率最高(4/5),其次为分泌期(3/5)、增殖期(10%);实验组ICE阳性率为19.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子宫内膜腺癌的ICE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和附件转移无关(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ICE、CPP32、p53阳性的表达情况
组别 总 例 数 ICE阳性 CPP32阳性 p53阳性 例数 百分率 (%) 例数 百分率 (%) 例数 百分率 (%) 对照组 20 11 55.0 12 60.0 0 0.0 实验组 41 8 19.5 13 31.7 14 34.1 年龄 <50 23 6 26.1 6 26.1 9 39.1 ≥50 18 2 11.1 7 38.9 5 27.8 手术病理分期 早期 28 6 21.4 11 39.3 11 39.3 晚期 13 2 15.4 2 15.4 6 46.2 病理分级 G1级 18 5 27.8 9 50.0 3 16.7 G2、G3级 23 3 13.0 4 17.4 11 47.8 子宫肌层浸润深度 <1/2 25 6 24.0 11 44.0 7 28.0 ≥1/2 13 2 15.4 2 15.4 7 53.8 淋巴结转移 有 4 0 0/4* 0 0/4* 2 2/4* 无 34 8 23.5 13 38.2 12 35.3 附件转移 有 4 1 1/4* 1 1/4* 2 2/4* 无 34 7 20.6 12 35.3 12 35.3
*例数少于10,不计百分率 2.两组患者CPP32的表达情况:对照组子宫内膜的CPP32阳性率为60.0%,明显高于实验组的31.7%(P<0.05)。子宫内膜腺癌CPP32的阳性率,G2和G3级为17.4[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应用无气腹腹腔镜行妇科手术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