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与早孕蜕膜和绒毛雌 孕激素受体的关系 |
|
王振海 张彤艳 吴瑞芳 李瑞珍 徐素欣 葛杏林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米索)终止早孕已广泛用于临床,但流产后出血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为探讨药物流产(药流)出血机理,从米非司酮抗早孕作用机理入手,测定正常早孕人工流产和药流妇女蜕膜、绒毛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探讨药流出血与ER、PR的关系,为防治流产后出血提供理论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为1996年8月至12月在我科接受药流的早孕妇女,140例,年龄20~30岁,身体健康,既往月经规则,停经5~7周,1年内无哺乳,无人工流产史,无应用甾体避孕药及宫内节育器史。其中人工流产30例为对照组;药流110例为药流组,根据孕囊排出时间将药流组分为Ⅰ组(服米索后孕囊于4 h内排出者,68例)、Ⅱ组(服米索后4~6 h排出孕囊者,27例)、Ⅲ组(服米索后6 h孕囊仍未排出即刻刮宫者,15例)。服药方法:受试对象1次顿服米非司酮(上海华联制药厂)150 mg,服药前、后2 h禁食水,48 h后顿服米索(英国Searle药厂)600 μg,留院观察至胎囊排出。药流组和对照组年龄、孕产次、孕龄、体重指数均有可比性(P<0.05)。 2.标本采集和处理:Ⅰ、Ⅱ组:在上述规定时间自然排出宫内容物者,筛检蜕膜、绒毛组织各1 g,立即置入0℃~4℃生理盐水中漂洗干净,吸干水份,置-20℃冰箱待测。Ⅲ组:服米索后6 h仍未排出孕囊,即刻刮宫采集绒毛、蜕膜组织各1 g,按上述方法处理。对照组:按人工流产常规进行,筛检宫内容物中绒毛、蜕膜组织各1 g,处理同上。 3.实验方法:(1)主要试剂:氚标记孕激素(86.7 Ci/mmol)及氚标记雌激素(85.6 Ci/mmol)均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原子核研究所提供。(2)蜕膜、绒毛胞质、胞核悬液的制备及ER、PR测定:参照葡萄糖活性碳吸附法(DCC)制备蜕膜、绒毛胞质、胞核悬液[1],采用多点饱和测定法与标记激素己烯雌酚、孕酮竞争结合,其浓度为标记激素的250倍,根据测定结果,按公式计算出受体水平和平衡解离常数。(3)质量控制:以上操作均在0℃~4℃环境下进行,胞浆蛋白控制在4 mg/ml以内。所有标本均在一批处理、测定。质量控制符合要求。 4.数据处理:各组数据采用±s表示,数据间采用F检验,数据应用医学统计程序集统计软件微机处理。 二、结果 1.蜕膜组织PR、ER水平:PR水平在Ⅰ、Ⅱ、Ⅲ组呈逐渐下降趋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Ⅲ组低于Ⅰ组(P<0.05),而Ⅰ、Ⅱ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ER水平在Ⅰ、Ⅱ、Ⅲ组也呈逐渐下降趋势,但高于对照组(P<0.05),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妇女蜕膜组织中PR、ER水平比较(fmol/μg.DNA,±s)
组别 总例数 PR ER 细胞核 细胞浆 合计 细胞核 细胞浆 合计 药流组 110
Ⅰ组 68 3.42±0.76 4.92±0.73 8.34±1.49 0.78±0.20 1.02±0.18 1.80±0.38 Ⅱ组 27 3.98±0.92 4.33±0.62 8.31±1.54 0.83±0.65 0.97±0.32 1.80±0.97 Ⅲ组 15 3.22±0.64 1.20±0.57 4.42±1.21 0.67±0.19 0.82±0.23 1.49±0.42 对照组 30 3.03±0.61 16.33±4.38 19.36±4.99 0.40±0.11 0.55±0.20 0.95±0.31
2.绒毛组织中PR水平:Ⅲ组细胞浆PR水平低于Ⅰ、Ⅱ组和对照组(P<0.05),但Ⅰ、Ⅱ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妇女绒毛组织中PR水平(fmol/μg.DNA,±s)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低剂量激素替代治疗对绝经后妇女脂代谢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