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12例临床分析 |
|
84年1月至199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例妊娠期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了临床情况及易患血栓的高危因素分析,并对治疗和预防提出新的建议。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资料来源 1984年1月至199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妊娠期及产褥期深静脉血栓患者共12例。4例发生在妊娠期;8例发生在产褥期,其中6例阴道分娩,2例剖宫产。所有患者均无血栓家族史。12例患者中3例有重度妊高征,其中1例合并胎死宫内,1例合并肾炎。初产妇11例,经产妇1例。12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产次、血栓发现时间、分娩周数、分娩方式及产科并发症详见表1。 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 12例患者首发症状多为不同程度的下肢肿痛、行走活动受限。发病时伴发热9例,其中超过38℃者6例。单侧肢体静脉血栓形成8例(左侧6例右侧2例),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2例并发肺栓塞。12例患者中分别有3例和6例是通过静脉造影和多普勒彩色超声确诊的,2例肺栓塞患者通过临床症状及肺通气/灌注(V/Q)核素显像证实并确诊。4例妊娠期血栓患者均采取肝素抗凝治疗,8例产褥期血栓患者中5例采用肝素抗凝及尿激酶溶栓治疗,余3例手术取栓,血栓最长为58cm,术后给予肝素抗凝及尿激酶溶栓等治疗,效果良好。1例并发肺栓塞的患者,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其余11例预后良好。 单独肝素抗凝治疗方法:急性期给予静脉注射肝素,剂量从70~100U/kg开始,以后持续静脉滴注每小时15~20U/kg,7~10天,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使之为正常值的1.5~2.0倍。妊娠期继续用肝素62 500 U,12小时皮下注射1次,产褥期可口服华法令3mg/d,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使之为正常值的1.5~2.0倍。
表1 12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产科特征
病例 年龄 (岁) 产次 并发症 分娩周数 分娩方式 血栓发现 时间 1 25 1 妊高征、胎死 宫内、早产 32 阴道分娩 产后12天 2 26 1 40 剖宫产 产后12天 3 24 1 风湿性 心脏病 39 阴道分娩 妊娠34周 4 31 1 40 阴道分娩 产后19天 5 32 2 妊高征、肾炎 33 剖宫产 妊娠20周 妊娠期 血栓史 6 25 1 双胎、早产 35 阴道分娩 产后21天 7 30 1 40 阴道分娩 产后15天 8 30 1 妊高征 39 阴道分娩 产后26天 9 28 1 38 剖宫产 产后20天 10 29 0 肺栓塞 22 剖宫产 妊娠12周 11 22 1 肺栓塞 40 阴道分娩 产后9天 12 29 0 11 人工流产 妊娠10周
肝素加尿激酶溶栓治疗:尿激酶60万U/d,静脉滴注3天,肝素皮下或静脉注射62 500 U,12小时1次,以后继续肝素或华法令抗凝治疗。 三、实验室检查 12例患者中除1例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及肝肾功异常外,其他11例白细胞、肝肾功能、血脂和血糖、APTT及PT检查,结果均正常。 近期收治的4例血栓患者(3例妊娠期,1例产褥期)分别在分娩后半个月~1年内采血,以除外妊娠抗凝蛋白变化对化验结果的影响。同时进行血浆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III活性及活化蛋白C抵抗 (APC-R)测定(血标本采集时未服用抗凝药)。其中1例抗凝血酶III活性轻度减低,为73%(正常为80%~120%)。1例出现蛋白S活性减低,为52%(正常为60%~140%),1例APC-R(+)。余抗凝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III活性均正常,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均阴性。抗凝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III活性及APC-R采用凝血法或发色法在ACL 300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APC-R测定使用APCTM Resistance V Chromogenix方法,避免了凝血因子和抗凝药物对试验的影响。试剂盒购自美国库尔特公司。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cl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