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受累有体像障碍。③皮质下型可累及基底核、内囊及侧脑室体部等,主要为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③小脑型则多表现为轻度共济失调和意识障碍。 以往对于多次CWI发作特点的研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表明,多次CWI的首次发作可“无临床症状”或表现为TIA,有临床症状者多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仅为(1.9±0.9)分,而再次发作临床症状比第一次重,大多呈中等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为(4.8±3.1)分,且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聂志余等发现首次发病以脑内型的局灶型多见,皮质型少见,再发病灶形态与首次类似,但病灶多比第一次略大,以脑内融合型和皮质型为主,或同时累及皮质及皮质下的分水岭区域,再发病灶部位可以紧邻首次病灶,并与第1次脑梗死灶融合成片,这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病人。再发病灶也可以发生在新的部位,可能与新出现的血管狭窄有关。关于CWI的预后,与局灶性脑梗死病例的演化完全不同,IBZ病人比CBZ病人7 d内更容易病情加重,3个月后后果更差,IBZ的病人早期临床表现及预后均差[1]。心脏围手术期发生CWI的概率更高,而双侧CWI的预后较差,死亡率是其他类型脑梗死的17.3倍[8]。
3 影像学检查
3.1 颅脑CT、MRI
CT、MRI是CWI的主要检查手段,64排螺旋CT图像能清晰显示血管腔和血管壁的细微改变,可根据血管腔面积变化评价狭窄程度,根据CT值评价粥样硬化板块性质,使诊断更加准确。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CT、MRI及其血管成像技术对CWI进行了观察研究。林静等回顾性分析经CT或MRI证实的CWI 1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18例CWI病人均存在程度不等的颅内外大血管的狭窄,且以颅内大血管狭窄更为常见。CHEN等[9]的研究表明,CTA在诊断完全闭塞与近乎闭塞方面与DSA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认为有可能取代DSA来确诊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和近乎闭塞。CT灌注成像:HUANG等[7]报道了1例颈内动脉颞骨岩部段自发剥离(夹层)致CWI病人,利用CT灌注成像显示相应区域脑血容量(rCBV)、脑血流量(CBF)下降而造影剂峰值时间(TTP)延长,从而提示边界区域灌注不足。LIU等[10]对25例局灶性脑梗死和CWI病人行序列MR检查(每一例病人在卒中发生后的各期中均行5次MR检查),通过应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得出rCBV,应用MR化学位移成像技术测量缺血脑组织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和乳酸的相对水平,通过重复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局灶性脑梗死病人rCBV呈不断增长趋势,从开始的低值到最高峰,而NAA水平在急性卒中期从0.40降至0.24,在卒中发生后4 d完全消失;CWI病人在各个时期均呈现较高的rCBV值及NAA值,甚至在症状出现后的1个月其残余的相对NAA水平在0.25~0.53之间。急性期局灶性脑梗死的相对乳酸水平明显比CWI高,局灶性脑梗死和CWI之间在rCBV和脑代谢的时间变化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而灌注像在预测严重CWI的进展过程中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KIM等[3]利用弥散加权图像对28例急性期CWI(症状出现后24 h之内)病人进行了开始及随后(平均为22 d)梗死量变化的评估,最初及随后的梗死量分别为(8
.6±7.7)cm3和(20.2±27.0)cm3。21例病人在随后的MR成像上不显示或仅显示少量的增加量(<15 cm3),另外7例病人显示严重进展(>15 cm3)。在20例行灌注像检查的病人中,其中5例显示了灌注像与弥散加权像不匹配,4例梗死进展严重。娄昕等[5]应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研究了30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为70%~99%的病人,测定患侧与健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皮质分水岭前区、皮质分水岭后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TT)、rCBF、rCBV比值。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相应皮质分水岭供血区域灌注情况有关,易损斑块容易导致同侧皮质分水岭区低灌注,MTT是最敏感的指标。 3.2 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
CDFI是应用最广泛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方法,除可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还可以对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内部成分、表面形态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检查和评价。经颅多普勒(TCD)技术在1982被AASLID应用于临床后,已成为一项无创性脑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检测方法。其诊断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98%。二者均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外血管的检查。杨小霞等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