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治疗效果 全组25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0例,PR6例,SD8例,PD11例,总有效率24%,疾病控制率56%。中位TTP3.8个月,中位生存期7.5个月。
2.2 CBR评估 全组临床受益反应评价有效者共9例(36%);10例伴有疼痛患者中完全缓解2例(20%);化疗后KPS评分增加≥20分者7例(28%);体重增加≥7%者5例(20%)。
2.3 毒副反应 全组25例患者共完成106个疗程(中位疗程数为4)。全组无治疗相关死亡。治疗中毒副反应见表1。
3 讨 论
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根治性手术切除,但约4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全身化疗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优于最佳支持治疗已有定论。但临床上针对晚期胃癌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案。Herrmann等[2]回顾性临床研究提示接受二线及以上的化疗的患者有较好的生存获益。
CPT-11是一种由喜树碱衍生而成的特异性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拓扑异构酶Ⅰ是DNA复制的关键酶,CPT-11与拓扑异构酶Ⅰ和DNA形成的复合物牢固结合,阻止拓扑异构酶Ⅰ修复DNA缺口,造成DNA不可逆断裂,达到抗肿瘤作用[3]。CPT-11单药治疗胃癌的有效率为18%~23%[4]。Bouché等[5]研究肯定了CPT-11在晚期胃癌一线化疗中的地位。我们采用CPT-11联合LV/5-FU二线治疗一线方案中使用过DDP的晚期胃癌,CPT-11联合DDP二线治疗一线方案中未使用过DDP的晚期胃癌,总有效率24%,结果与文献[6-8]报道相近。
CPT-11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脱发、迟发性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急性胆碱能综合征等。迟发性腹泻是指在给药24 h后发生的腹泻,本组发生率为24%。在化疗前应先告知患者,并予洛哌丁胺备用,患者一旦出现稀便即予对症处理,均可有效控制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亦是CPT-11剂量限制性毒性之一,本组达88%,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为32%,故在化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象,必要时予G-CSF支持。本组中3例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经积极支持治疗中性粒细胞均恢复正常;急性胆碱能综合征是由于CPT-11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而表现出类胆碱能作用,表现为早发性腹泻(用药24 h内发生)、颤抖、流涎、呕吐、瞳孔缩小等,本组急性胆碱能综合征发生率是32%。一旦发生急性胆碱能综合征,使用阿托品皮下注射可使症状消失。对既往出现过急性胆碱能综合征的患者,在下次用药前预防性给予阿托品可避免其发生。
总之,本研究以CPT-11为主的二线化疗能延长晚期胃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具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可控制,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Yang 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gastric cancer in China[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1):17-20.
[2] Herrmann C, Jaeger D, Herrmann T.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A retrospective, singlecenter analysis[J]. J Clin Oncol, 2007,25(18):15170s-15170s.
[3] Sena K, Morotome Y, Baba O, et al. Gene expression of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s in the developing periodontium of rat molars[J]. J Dent Res, 2003,82(3):166-171.
[4]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