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肠套叠整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18例小儿肠套叠整复治疗成功率进行分析,并对其与病程、套叠部位及全身症状出现与否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18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成功194例(89.0%),其中病程≤24 h、24~48 h、48~72 h的整复成功率分别为95.1%(135/142)、86.3%(44/51)、60.0%(15/25),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叠部位在脾曲以上及脾曲以下者分别为94.4%(184/194)、41.7%(10/24),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无全身症状、单个全身症状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全身症状者分别为97.6%(80/82)、90.6%(87/96)、67.5%(27/4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程短,套叠部位在脾曲以上且无全身症状的肠套叠患儿更易整复。
【关键词】 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小儿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急腹症,目前病因尚未明了[1]。如不及时治疗将引起肠坏死、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小儿生命。空气灌肠整复肠套叠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创伤小、费用少、成功率高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本组对2004年6月~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的218例小儿肠套叠应用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得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该法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8例中男127例,女91例,男∶女为1∶0.72;年龄3个月~6岁,平均11个月,其中<1岁153例(70.2%),1~2岁46例(21.1%),>2岁19例(8.7%);临床表现主要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包块。
1.2 治疗方法 采用日本岛津数字胃肠机先对小儿常规胸腹透视排除膈下游离气体后,给予患儿注射镇静剂及解痉剂药物,等患儿较安静后,取左侧卧位,经肛门插入Foley管,气囊内注入20~25 ml气体堵住肛门。先给予诊断气压约7 kPa明确肠套部位,并排除复位禁忌证后,可逐渐加大压力至12~13 kPa,当气体受阻不能前进时,采用间歇注气法,即压力达到13 kPa后,停留约3~5 min,然后排气,排气后辅予手法按摩,约3~5 min后再注气,如此反复2~5次,可见回盲部块影逐渐缩小至突然消失,大量气体进入小肠,说明整复成功。整复成功标准:腹部包块消失,套头消失,小肠气体增多,留院观察2~3天,血便停止,未见任何症状。如有复发可重复灌肠整复治疗。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结果 218例中复位成功194例(89.0%)。其中压力从7~13 kPa缓慢上升中复位113例(51.8%),在压力达到13 kPa后仍未复位而采用间歇性注气及辅助手法按摩,可增加复位81例(37.2%),24例(11.0%)肠套叠整复失败,均改用手术治疗;病程≤24 h、24~48 h、48~72 h的整复成功率分别为95.1%(135/142)、86.3%(44/51)、60.0%(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叠部位在脾曲以上及脾曲以下者分别为94.4%(184/194)、41.7%(10/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全身症状,有单个全身症状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全身症状者分别为97.6%(80/82)、90.6%(87/96)、67.5%(27/40),三者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2 讨 论
无器质性病变肠套叠可能与饮食改变、气候变化、回盲部解剖因素、病毒感染、遗传因素有关,尽早治疗与患儿预后有密切关系,空气灌肠整复为首选方法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