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东菱迪芙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合并内听动脉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东菱迪芙治疗后循环缺血19例及后循环缺血合并内听动脉功能障碍16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计分,听力改善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结果:东菱迪芙治疗19例后循环缺血有效率100.0%,后循环缺血合并内听动脉功能障碍16例,基本治愈10例,显著进步1例,进步4例,有效率93.8%,16例19耳中痊愈7耳,显效3耳,有效5耳,听力改善有效率79.8%。各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菱迪芙可以改善后循环缺血,从而治疗内听动脉障碍。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内听动脉;东菱迪芙
后循环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1],内听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之一,如发生缺血改变会引起耳鸣,听力下降或耳聋等表现。因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导致所谓的内听动脉综合征[2]。东菱迪芙可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3]和血黏稠度下降,导致组织中血流速度增加及对氧运输能力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和恢复椎基底动脉-内听动脉供血不足。我们于2003年4月~2005年1月临床应用东菱迪芙治疗内听动脉功能障碍16例,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后循环缺血患者共35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34~85岁,平均58.7岁,临床表现:眩晕、恶心、呕吐、视物障碍、肢体感觉或(和)运动障碍等,发病与头颈体位改变有明显关系。后循环缺血不合并内听动脉功能障碍(A组)19例,临床表现:眩晕、恶心、呕吐、视物障碍、肢体感或(和)运动障碍等,发病与头颈体位变化有明显关系;后循环缺血合并内听动脉功能障碍(B组)16例,男8例,女8例,临床表现:眩晕、恶心、呕吐、视物障碍、耳鸣、听力减退和耳胀闷感。高血压20例,血胆固醇高于正常水平18例,空腹腔血糖偏高4例,颈椎片显示单纯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变曲10例,颈椎不同程度的椎关节增生肥大、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9例,其中3例颈椎MR示椎间盘突出。35例患者颅多普勒检查见椎动脉或(和)基底动脉普遍血流速度减慢,符合后循环缺血及脑动脉硬化改变。后循环缺血合并内听动脉功能障碍16例,根据听力减退程度和受累耳数分为轻、中、重度,轻度7例,中度9例,重度3例。
1.2 治疗方法 经确诊后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者,给予东菱迪芙首剂量10 BU,加入生理盐水150 ml,1 h滴完,隔日1次,3~4次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葛根素、血管扩张剂、维生素和改善代谢的能量合剂等常规方法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神经功能、听力及前述各项血液检查指标。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用药后第3天和第5/7天依次按标准分为基本痊愈:第3天旋转性眩晕消失或仍稍有晃动感但能正常走路,第7天眼震消失,Romberg征等体征阴性;显著进步:第3天仍有轻度眩晕,能独立行走,有摇晃感,第7天偶见眼震,Romberg征等体征阴性;进步:第3天眩晕明显减轻,但在搀扶或扶物下才能走路,第7天眼震有所减轻,但Romberg征等体征阳性;无变化:第3天眩晕无减轻,第7天仍不能下床走路,眼震无缓解,Romberg征等体征阳性。
1.3.2 耳聋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0.25~4 kHz各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 dB以上;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 dB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udent-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