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骨髓抑制为特征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一例 |
|
梁辉 王耀平 杨镜明 郑伟敏 任梅玉 应大明 曹清 陈嫣 赵醴 朱敏浩
我们最近进行了一例父女之间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表现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是以骨髓抑制为特征的,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1.对象(受体):患者,女,16岁。1993年6月被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染色体核型为:46XX,t(9;22)。1997年7月,骨髓穿刺提示进入加速期(原粒+早幼粒为26%)。连续用干扰能10天,骨髓缓解(原粒+早幼粒为4%)。于1997年8月28日进行异体PBSCT。 2.供体:患者父亲,46岁。供受体之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一个B位点不符。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患者与供体SI=5.0;患者与无关者SI=7.9。 3.动员方案:粒-单细胞等落刺激因子(GM-CSF)5 μg/k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 μg/kg×5 d(即用5天)。第5和第6天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共采集CD+34细胞13×106/kg,单个核细胞6.125×108/kg,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9.86×105/kg。淋巴细胞总数为2.5×1010,其中包括CD+4细胞1.14×1010,CD+8细胞0.62×1010。 4.预处理方案:全身照射(TBI)8 Gy分4次照射,胸部为6 Gy。环磷酰胺(CTX) 60 mg/kg×2 d;依托泊甙(VP16) 600 mg/d×1 d;阿糖胞苷(Ara-C) 2 g/d×1 d。预防GVHD使用环胞霉素A和氨甲喋呤(MTX)。
结果:1.GVHD:移植后7天(+7d)即出现皮疹和腹泻等超急性GVHD表现。用甲基强的松龙30 mg/(kg.d),皮疹仍继续增多,于+15 d和+16 d各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125 mg/d,+18 d皮疹退清。+21 d出骨髓抑制,WBC>1.0×109/L。+34 d,患者再次出现GVHD皮疹,同时WBC下降至1.0×109/L以下,并有肝损害和轻微黄疸,再用甲基强的松龙无效,遂于+45 d和+46 d各用ATG 100 mg/d。+59 d皮疹退清,+63 d再次出骨髓抑制。由于第2次GVHD过程中骨髓抑制期过长,+60 d并发间质性肺炎和中毒性心肌炎,于+69 d死于心、肝、肾功能衰竭。 2.造血重建:移植后WBC于+6 d下降至0。+21 d,WBC回升并稳定在(5.0~18.0)×109/L。但血小板仍在(25~40)×109/L。+24 d,骨髓检查及干细胞培养提示造血恢复,CFU-GM达146个/2×105MNC。+34 d随着第2次GVHD症状出现,再次进入骨髓抑制,WBC<1.0×109/L,持续29天。+40 d复查CFU-GM下降为25个/2×105MNC。骨髓活检:骨髓造血细胞高度减少。+58 d GVHD症状控制后,再复查CFU-GM上升为95个/2×105MNC。+63 d时WBC回升至(3.0~8.6)×109/L以上。 3.植入证据:+24 d骨髓染色体检查:46 XY(原为46 XX);原t(9;22)已转阴;DNA指纹图父女转为一致。从而证实供体PBSC完全植入且白血病缓解。
讨论:患儿与父母进行HLA配型,是解决供体来源少的新途径。但由于在异体移植中,由免疫遗传学所决定的供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是触发GVHD的根本原因,父母之间HLA半相合的移植可发生严重GVHD[1,2],使临床开展有较高的难度。目前国内很少有这方面报道。 GVHD所累及的靶器官主要是皮肤、肠道和肝脏,严重者可影响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引起全血细胞下降甚至骨髓衰竭。本例患儿从+7d起就出现超急性GVHD,除皮疹和腹泻外,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骨髓抑制。异体PBSCT后平均骨髓抑制期在14天左右,但本例患儿延长至21天方出骨髓抑制。至34天再次出现GVHD症状并又进入骨髓抑制,且持续了29天。GVHD引起骨髓抑制,使患儿时刻受到感染的威胁。本例患儿就是由于骨髓抑制时间过长感染而死。同时白细胞过低,对是否选用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和粒细胞等副作用的ATG也带来难点。ATG使骨髓抑制加深,感染更难避[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大剂量氟美松冲击治疗小儿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肥胖儿童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