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与uNK细胞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愿终止妊娠的停经8周之内的早孕妇女,自愿选择药物流产或人工流产两种方法,分为负压吸引人工流产组、药流不完全组(出血组)、药流完全组。收集3组蜕膜组织进行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uNK细胞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 米非司酮药流不完全出血区uNK细胞的数量多于药流不完全非出血区、药流完全组及人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流完全组uNK细胞的数量多于人流组,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米非司酮的作用可以使uNK细胞数量异常增多,使子宫局部微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异常血管生成,孕囊与蜕膜剥离不全,从而引起出血。
【关键词】 米非司酮;子宫出血;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
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uNK细胞)是最丰富的蜕膜淋巴细胞,光镜下细胞内有大量的颗粒样结构,因此又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在啮齿类动物中该类细胞称为颗粒子宫腺细胞。uNK细胞存在于人类子宫内膜分泌期及早孕期蜕膜中,且与外周血的NK细胞不同,其表面标志为CD56+、CD16-[1]。近年的研究发现uNK细胞与异常内膜血管生成有关[2]。以往对于米非司酮药流后子宫出血机制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子宫内膜血管生理及病理机制的研究,本项研究通过观察蜕膜uNK细胞数量的变化,来试图探讨uNK细胞与米非司酮药流后子宫出血的关系,为临床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年龄18~40岁,停经8周以内,经临床检查、尿HCG及B超证实为早期宫内妊娠,自愿选择药物流产或吸宫流产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60例。流产前采集病史,包括年龄、孕产次、停经天数,并进行妇科检查及血常规、B超检查。药流方法为空腹口服米非司酮,晨50mg,晚25mg,共2天,总量150mg,于第3日晨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并随诊。
1.2 标本采集
1.2.1 人工流产组 20例,常规负压吸引人工流产,选取吸出物中的蜕膜组织。
1.2.2 药物流产完全组 20例,收集服米索前列醇后当天及2天内排出的胎囊及蜕膜组织。经随诊月经正常来潮。
1.2.3 药物流产不全组 20例,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持续超过2周以上,临床及B超示宫腔残留,行清宫术,留取手术刮出标本。
1.3 研究方法 活检组织入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5μm,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3.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切片经二甲苯脱蜡,酒精下行脱水;磷酸缓冲液(PBS,pH 7.6)清洗,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公司)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过氧化氢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室温10min);PBS清洗后,入0.01M枸橼酸盐缓冲液中煮沸10min进行抗原热修复;PBS清洗后,正常山羊血清抑制胶原和结缔组织非特异性反应(室温20min);滴加一抗即鼠抗人CD56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NEOMARKERS公司)4℃过夜;PBS清洗,滴加生物素化二抗反应,37℃孵育20min;PBS清洗,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37℃,20min),DAB显色10min;脱水透明封片。
1.3.2 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 使用LEICAQ5001自动图像分析仪对蜕膜组织中的CD56+进行定量分析。每一标本随机取10个高倍视野,分别记数其中的阳性细胞数,求出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结果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和q检验。
2 结果
2.1 uNK细胞的分布 CD56+在uNK细胞的细胞膜及胞浆内表达,阳性表达物呈深棕色颗粒状。CD56+阳性的uNK细胞主要分布于各组子宫内膜的基质、子宫腺和螺旋动脉附近,呈散在分布(见图1~4)。
图1 -图4 略
2.2 药流不全出血区、药流不全非出血区、药流完全组及人流组子宫内膜中uNK细胞的数量变化 结果见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