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妊娠12周内建立围生期保健卡,定期产前检查直至分娩前。根据早孕和分娩时的体重和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如早孕期BMI≥24,分娩时BMI≥27则为肥胖。733例孕妇中,早孕期肥胖者203例,分娩时肥胖者326例。
1.3 观察指标 阴道试产过程中记录产程时间、宫口扩张速度、产程异常(包括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活跃期停滞、胎头下降停滞、第二产程延长等)、分娩方式。分娩后记录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早孕体重指数与分娩结局的关系 早孕期肥胖者(BMI≥24)与BMI<24者比较,前者总产程时间明显延长,宫口扩张速度减缓,同时产程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较后者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详见表1。
表1 早孕期体重指数与分娩结局的关系 (略)
2.2 分娩时体重指数与分娩结局的关系 分娩时肥胖者(BMI≥27)总产程时间明显延长,宫口扩张速度明显减缓,与BMI<27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分娩时肥胖者产程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BMI<27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2。
表2 分娩时体重指数与分娩结局的关系 (略)
3 讨论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的营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大多数孕妇营养充足,这不仅减少了母亲并发症,而且大大减少了围产儿、婴儿病死率。美国Bbbs等报道孕妇营养条件差组死产率达3.4%,早产率达8.0%;营养较好组死产率为0.6%,早产率为3%;补充营养组死产率为0,早产率2.2%。说明良好的营养及补充营养的重要性。但是当前在孕前和孕期营养指导方面存在许多误区,过分强调补充营养,结果过剩的营养及不均衡的膳食导致孕妇发生肥胖。
孕妇体重测定是孕期检查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尚缺乏统一的孕妇BMI正常值及孕期体重增加的标准。邵东红[1]研究显示,孕20周时BMI≥24,分娩时BMI≥27为体重过重。1997年,WHO将BMI≥25定为超重;2005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亚洲成年人BMI≥23为超重[2];我国则将BMI≥24视为超重[3]。因此本研究以早孕期孕妇BMI≥24,分娩时BMI≥27为肥胖标准。
孕妇体重指数对分娩的影响。既往研究表明,产妇肥胖可能导致妊娠并发症和围产儿病率增加[4],但对分娩时宫口扩张和产程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早孕期肥胖还是分娩时肥胖的孕妇,阴道分娩时可导致总产程延长、宫口扩张速度减缓、产程异常的发生率升高。其原因在于肥胖孕妇子宫可能过度膨大,出现原发性子宫收缩乏力,腹肌收缩乏力则导致第二产程产力不佳,因此可能出现各种产程异常。同时肥胖孕妇盆底脂肪组织过厚,占据盆腔空间,加上外阴脂肪堆积,从而影响胎头下降和胎儿娩出,而且肥胖孕妇往往胎儿偏大甚至是巨大儿,这些都是导致剖宫产率和产钳助产率升高的原因[5]。
孕妇体重指数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早孕期BMI≥24和分娩时BMI≥27的孕妇,巨大儿发生率高达29.6%及20.9%。由于肥胖孕妇产程异常,母体耗氧量增加,宫缩时间过长,胎儿对缺氧耐受力下降,同时手术产率增加,因此新生儿窒息明显增加。
肥胖的孕妇其妊娠并发高血压及糖尿病增多,糖尿病孕妇的巨大儿增加,导致头盆不称增加。另外,糖尿病患者伴有宫缩乏力,两者均使产程异常,剖宫产率升高。巨大胎儿经阴道分娩肩难产机会增多并导致一系列产伤出现。如避免产伤发生又将进一步增加剖宫产率。另外,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率增高。
健康孕妇若不限制饮食,妊娠40周期间,最适体重增长应较孕前正常体重增加20%~25%。一般体重增加10~12.5kg。孕妇在妊娠前的体重和身高不同,则在孕期的体重增长也有差异。一般而言,孕前消瘦者孕期增重应较正常体重的妇女稍高,而超重或肥胖的妇女孕期增重应稍少。若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作为指标,根据孕前BMI不同孕期增加的体重亦有所差别。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1997年)建议,孕前低体重(BMI<19.8)的孕妇,孕期体重可以增加12.5~18.0kg,孕前正常体重(BMI 19.8~26.0)的孕妇,孕期体重可增加11.5~16.0kg,孕前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