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疾病之一,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不同于盆腔内异位症。现将我院8年内诊治的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2005年8年间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37岁,平均29.5岁。发病时间最长7年,最短1年,平均25个月。病灶直径2.5~5.0cm,全部为单发病灶。9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
1.2 临床症状 9例患者均在腹壁切口周围扪及大小不一的肿块,触及包块实性、质韧,且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与月经周期相同的切口处肿块周期性疼痛,且疼痛呈进行性加剧,经期肿块增大,经后疼痛缓解且肿块缩小。
1.3 治疗方法 9例患者入院完善相关的检查,均在连硬麻醉下行腹壁切口周围肿块切除术,其中2例异位病灶累及腹膜,7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术中锐性分离肿块,术中手术范围应尽量完整干净地切除病灶。切除病灶周围1cm左右正常组织,累及腹膜者,切除累及腹膜及其周围1cm的正常腹膜组织,术后切除组织均送病理检查。术中应尽量不剖开病灶,以免病灶残留。本组9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完整切除,术后病检提示: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切口愈合良好,7天后拆线出院,术后无一例切口感染。出院后均未行任何药物如丹那唑和孕三烯酮等治疗。随访1~5年无一例再次复发。
2 讨论
2.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不明,但本文资料表明,本院诊治的9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与剖宫产手术有关,说明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与术中子宫内膜的种植有关。
2.2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1)有经腹的产科手术史;(2)手术切口周围可扪及一肿块,实性质韧,肿块与周围组织边界欠清晰;(3)与月经周期相同的腹壁切口肿块周期性增大或缩小,经期肿块增大,同时肿块处疼痛加剧,经后肿块缩小,肿块处疼痛缓解。根据上述典型的症状、体征均可做出诊断。
2.3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病灶。我院对9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采用手术治疗,术中尽量完整地切除病灶,术后无需给予任何药物辅助治疗。本文9例手术切除后,无一例复发。
2.4 本文9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与剖宫产手术有关 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增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渐增多。因此,应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同时,剖宫产术中应尽量保护好腹壁切口,避免术中子宫内膜残留于腹壁,必要时术中碘伏冲洗腹壁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