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鳞癌103例,中~高分化鳞癌27例,腺癌13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治疗2周后行广泛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前治疗组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术前化疗65例(新辅助化疗组),一组为术前放疗78例(术前放疗组)。两组间病理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新辅助化疗组 全身静脉滴注给药,治疗腺癌的化疗方案为:卡铂+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治疗鳞癌的化疗方案为:5-氟尿嘧啶+卡铂。
1.2.2 术前放疗组 均行腔内后装治疗,A点剂量为12~18Gy,分2~3次完成,每周1次。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治疗结束后两周行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若年龄在40岁以下的Ⅰb期患者在手术中卵巢冰冻活检阴性则保留单侧或双侧卵巢并移位至同侧结肠旁沟第12肋缘下。术后,对于宫颈低分化鳞癌辅助以FP方案进行3个疗程的化疗,每疗程间隔3周;对有盆腔淋巴转移、宫颈肌层浸润>1/2、脉管内有癌栓、宫旁有癌浸润、阴道切缘未净者,新辅助化疗组补充给予放疗+FP方案化疗,3个疗程;术前放疗组则辅助以盆腔外照射。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术前辅助治疗结束后,根据肉眼观察、阴道镜检测量、B超测定综合判定肿瘤消退情况,评判疗效。以国际抗癌联盟(UICC)疗效判定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完全缓解(CR),指肉眼观察肿瘤完全消失,且无新病灶;部分缓解(PR),指肿瘤缩小≥50%,且无新病灶;病情稳定(SD),指肿瘤缩小<50%,无新病灶;病情进展(PD),指肿瘤无缩小或有新病灶出现。其中CR和PR为有效,SD和PD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寿命表法。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疗效比较
2.1.1 两组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术前治疗效果比较 新辅助化疗组65例,其中CR、PR共计54例,有效率为83.1%;术前放疗组78例,其中CR、PR共计69例,有效率为8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Ⅰb期患者中,新辅助化疗组有效率为81.5%,术前放疗组有效率为8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Ⅱa期患者中,新辅助化疗组有效率为84.2%,术前放疗组有效率为8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术前治疗效果比较
2.1.2 两组不同病理分类患者的术前治疗效果比较 低分化鳞癌患者中,新辅助化疗组有效率为91.7%,术前放疗组有效率为9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分化鳞癌患者中,新辅助化疗组有效率为63.6%,术前放疗组有效率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患者中,新辅助化疗组有效率为50.0%,术前放疗组有效率为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术前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术前治疗毒性反应比较 按WHO急性及亚急性毒性表现及分级标准[2]评定,新辅助化疗组:消化道反应Ⅰ级18例(27.7%),Ⅱ级13例(20.0%),Ⅲ级1例(1.5%);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反应Ⅰ级3例(4.6%)。放疗组无明显毒性反应。
2.3 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新辅助化疗组与术前放疗组宫颈残留、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内栓塞无论组间比较还是临床分期同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表4 两组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2.4 两组术后复发率、生存率比较 对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2~5年,其中随访138例,失访5例。2年复发率:新辅助化疗组为7.9%(5/63),术前放疗组为18.7%(14/75)。3年复发率:新辅助化疗组为12.7%(8/63),术前放疗组为29.3%(22/75)。两组2、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年生存率:新辅助化疗组为95.2%(60/63),术前放疗组为89.3%(67/75)。3年生存率:新辅助化疗组为87.3%(55/63),术前放疗组为85.3%(64/75)。两组2、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术前化疗疗效与术前放疗疗效评价 传统的宫颈癌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和放射治疗,这对早期宫颈癌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