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异位妊娠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 274例异位妊娠按年度分成3组,2005年组87例,2006年组91例,2007年组96例。对比分析发病年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2007年组患者年龄明显年轻化,平均年龄28.10岁(P<0.05);未婚患者增多,17例,占17.7%。危险因素中人工流产(包括药物流产、无痛流产)2次以上者:2005年组65.5%, 2006年组63.7%,2007年组75.0%。宫腔镜插管注射甲氨喋呤(MTX)+口服米非司酮15例,全部治愈。腹腔镜手术与剖腹手术相比损伤小、住院时间短。结论 异位妊娠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人工流产在异位妊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腹腔镜手术和宫腔镜手术在异位妊娠的治疗中将成为主要方法。
【关键词】 异位妊娠;发病年龄;危险因素;治疗效果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于子宫腔以外部位着床,易发生腹腔大量出血,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若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且随着人工流产特别是无痛人工流产的普遍化,病例有年轻化趋势。通过对我院近年收治的274例异位妊娠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异位妊娠的发病年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以帮助临床医生早诊断、早治疗,选择最佳治疗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妊娠者4102例,其中异位妊娠274例,占6.68%。按就诊年度分组,2005年中异位妊娠占7.61%,2006年占7.30%,2007年占5.60%。平均年龄17~43岁。
274例分别采用了期待疗法、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一般采用一次性肌肉或宫颈注射甲氨蝶呤50 mg,监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变化;或采用宫腔镜下插管注射甲氨蝶呤50 mg,同时口服米非司酮100 mg/d,连服3天;治愈标准为血β- HCG<200 U/ L。手术治疗包括剖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1.2 分析指标
1.2.1 患者资料
异位妊娠患者例数、年龄、婚否。
1.2.2 临床表现
包括停经史、阴道流血、腹痛、B超检查及尿HCG。
1.2.3 危险因素
包括宫内节育器、避孕套避孕、绝育术、盆腔炎及继发不孕、人工流产史(包括药物流产、无痛流产)等。
1.2.4 治疗方面
包括治疗方法、术中情况、住院时间与费用等。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组例数、年龄与婚育情况
2005年组异位妊娠患者87例,平均年龄(30.22±0.73)岁;其中未婚者10例,占11.5%。2006年组91例,平均年龄(29.40±0.71)岁;未婚者14例,占15.4%。2007年组96例,平均年龄(28.10±0.76)岁;未婚者17例,占17.7%。2007年组异位妊娠患者年龄明显年轻化,与2005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婚者异位妊娠比例亦呈上升趋势。
2.2 临床表现
异位妊娠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为停经史、阴道流血、腹痛,共有143例,占52.19%。131例没有典型临床表现,其中45例无停经史,36例无腹痛史,50例无阴道流血史。274例B超检查均提示盆腔包块或一侧附件包块,尿HCG均阳性。
2.3 危险因素
见表1。其中,2次以上人工流产史者2005年组占65.5%(57/87),2006年组占63.7%(58/91),2007年组占75.0%(72/96)。提示人工流产致异位妊娠危险性呈上升趋势。表1 3组异位妊娠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比较(略)
2.4 治疗情况
见表2。期待疗法20例,未做任何治疗,观察β-HCG值,下降至200 U/L以下出院。保守治疗的适应证是β-HCG<2 000 U/L,盆腔内有少量积液,轻微腹痛,生命体征平稳。保守治疗38例病例中:23例行肌肉或宫颈注射MTX,监测β-HCG值,有2例β-HCG>2000 U/L,改行腹腔镜手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