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二步法,检测15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18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增生过长组)及108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内膜癌组)uPA和PR的表达。结果 内膜癌组uP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增生过长组及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χ2=60.632、16.009,P<0.01、0.05);PR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增生过长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72.592、4.948,P<0.01、0.05)。增生过长组与对照组uPA和PR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癌组uPA表达阳性率随着手术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及淋巴结的转移而升高,差异有显著性(χ2=3.863~39.162,P<0.05、0.01)。内膜癌组PR表达阳性率随着手术病理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χ2=9.134~31.433,P<0.01)。内膜癌组uPA和PR蛋白表达阳性率呈负相关(r=-0.713,P<0.01)。结论 uPA高表达和PR的缺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对分析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孕激素类;受体;免疫组织化学;尿纤溶酶原激活剂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妇科肿瘤的20%~30%,近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上升趋势[1,2],侵袭和转移是造成子宫内膜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解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孕激素受体(PR)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uPA、PR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联系,本文对108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uPA、PR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1月~2006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石蜡标本108例,病人年龄44~74岁,平均52岁。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0)手术病理分期标准:Ⅰ期38例,Ⅱ期39例,Ⅲ期26例,Ⅳ期5例;组织学分级:高分化(G1级)39例,中分化(G2级)28例,低分化(G3级)41例;肌层浸润深度>1/2者46例,≤1/2者54例,无肌层浸润18例;无淋巴结转移78例,有淋巴结转移30例。所有切片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未服用性激素类药物。对照组15例(增殖期内膜8例,分泌期内膜7例),来自于因子宫肌瘤或子宫脱垂行子宫切除的病人,年龄40~55岁,平均50.3岁。增生过长组18例,其中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各6例,年龄39~61岁,平均49岁。
1.2 方法
uPA和PR表达的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二步法,所有标本均常规经40 g/L 中性甲醛固定,逐级乙醇脱水,石蜡包埋,用AS 325转轮式切片机(英国SHANDON公司)以3 μm 厚切片,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液为pH 6.0的枸橼酸缓冲液), 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一抗分别为1 ∶100 稀释的uPA兔抗人多克隆抗体和1∶80 稀释的PR兔抗人多克隆抗体。uPA兔抗人多克隆抗体和PV6000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PR兔抗人多克隆抗体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阳性对照用已知阳性片;阴性对照省略一抗,以PBS 代替。采用双盲阅片法。
1.3 结果判定标准
uPA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膜(质),PR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二者表达以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得分之和进行评估。染色强度: 无染色为0分,弱阳性染色为1分,中等阳性染色为2分,强阳性染色为3分;阳性细胞百分率:无阳性细胞为0 分,阳性细胞数<25%为1分,阳性细胞数25%~50%为2分,阳性细胞数51%~75%为3分,阳性细胞数>75%为4分。以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百分率的和≥2为免疫反应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和q检验、Pearson 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组织中uPA和PR的分布
在正常子宫内膜及增生过长组织中,uPA分布于内膜表面上皮、腺上皮细胞膜及血管基底膜上,间质组织与胞浆未见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