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过程中,抑癌基因功能表达是目前最常检测到的变化之一,而p53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抑癌基因之一。正常p53基因型为野生型,其表达的野生型P53蛋白半衰期短,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不到,突变型p53基因为致癌基因,它所表达的突变型P53蛋白半衰期长,通过免疫组化法可检测到。因此,通过对P53蛋白抗体的检测,可间接证明突变型p53基因的存在[2,3]。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上皮肿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探讨其与肿瘤性质及预后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卵巢上皮性肿瘤标本83例,均来自我院1998年7月~2000年10月住院的卵巢肿瘤病人,年龄18~72岁,平均51.4岁。术前无放疗及化疗史,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卵巢上皮性肿瘤。其中良性肿瘤26例,交界性上皮瘤7例,上皮癌50例(浆液性腺癌28例,黏液性腺癌22例)。
1.2 检测方法 将标本固定于40 g/L多聚甲醛溶液中,4 ℃下24 h常规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厚4 μm,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所使用试剂P53蛋白单克隆抗体及SP试剂盒购自福建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按其使用说明书操作。用已知P53阳性的鼻咽癌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1.3P53蛋白阳性的评价标准 P53蛋白阳性细胞核内有棕色颗粒状物质。依照阳性细胞数的多少分类如下。阴性(-):细胞核中未见染色颗粒;弱阳性(+):细胞核内仅见浅而淡的染色颗粒;中度阳性( ):切片中<50%的细胞核见到染色颗粒;强阳性( ):切片中≥50%的细胞核见到染色颗粒。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 χ2检验。
2 结果
2.1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恶性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组及交界组,差异有显著性;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类型无关;在不同的组织病理分级中,低分化病人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病人;临床分期Ⅰ、Ⅱ期病人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Ⅲ、Ⅳ期病人。见表1。
表1 P53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病理特征的关系(略)
2.2 预后分析 本组50例卵巢上皮癌病人,除2例失访外,其余48例病人都有完整的随访资料,随访率为96%。P53蛋白阳性病人的5年生存率为29.62%,P53蛋白阴性病人的5年生存率为60.8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4.919,P <0.05)。
3 讨论
抑癌基因p53位于人1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基因组DNA长约20 kb,编码一个由393个氨基酸组成的核磷酸蛋白[4]。P53蛋白对复杂的DNA损伤 应答系统进行调控,起转录因子作用。正常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量很低,在细胞DNA损伤时,p53转译水平会升高,使细胞停滞于G1 期进行DNA修复,如果不能完成DNA的修复,可促其走向凋亡[5,6]。当p53基因发生突变,表达的突变P53蛋白不但丧失了正常P53蛋白的抑癌功能,还具有直接转化细胞、促进肿瘤发生的功能,并能与野生型P53蛋白结合寡聚合物,从而阻止了野生型P53蛋白的抑癌功能,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因此,临床上p53基因的突变和突变蛋白的检测对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诊断意义[7~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P53蛋白表达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有关,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病人的临床分期和预后有关,与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无关。P53蛋白表达能够作为对卵巢肿瘤性质及卵巢上皮性癌病人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参考文献]
[1] 丰 有吉.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94-298.
[2] SHERIDAN E, SILCOCKS P, SMITH J, et al. p53 mutation in a series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s from the U.K, and its prognostic significance[J]. Eur J Cancer, 1994,30(11):1701-1706.
[3] ELTABBAKH G I I, BELINSON J L, KENNEDY A W, et al. p53 over expression is not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ovarian epithelial c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