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6月我院共收治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24例,年龄21~38岁,平均25.9岁,其中初产妇17例,经产妇7例;孕早期6例,中期14例,晚期4例。病程2h~4d,平均1.8d。
1.2 临床表现
24例患者均出现腹痛症状,其中转移性右下腹痛8例,右侧腹痛9例,右肋下腹痛4例,全腹痛3例。右下腹麦氏点或稍高处压痛13例,反跳痛8例,肌紧张8例。恶心、呕吐6例,腹泻4例,便秘2例。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通常<38℃)18例,明显升高(>39℃)6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10×109/L,其中>15×109/L19例。B超检查示,21例患者阑尾呈低回声管状结构,僵硬不变形,横截面呈同心圆似的靶样结构;其余3例患者无阳性病灶。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治疗
20例患者立即行阑尾切除术,其中孕早期6例,中期12例,晚期2例。对于孕早期患者,其手术方法同未孕时阑尾切除术式相同。对于孕中、晚期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或术中情况,可先行剖宫产术;阑尾切除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其中病情危重合并休克者采用全身麻醉;术中体位采用右侧臀部垫高30~45度或左侧卧位,经右侧腹直肌旁切口,高度相当于宫体上1/3部位。术后继续给予抗生素抗炎治疗;若继续妊娠,术后3~4d内给予抑制宫缩药及镇静保胎药保胎治疗。
1.3.2 保守治疗
4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其中孕中期2例,晚期2例。给予甲硝唑、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炎药物静脉滴注,每日2次,同时口服维生素E、肌注黄体酮、静脉滴注小剂量硫酸镁。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结果
2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4例出现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现象,2例流产。6例阑尾切除术前行剖宫产术,顺利取出婴儿,其中2例为足月儿,2例为早产儿,2例为脐绕颈患儿。术后无流产;无切口感染,均1期愈合;无产妇死亡。
2.2 保守治疗结果
4例保守治疗患者中,3例治疗无效改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出现先兆流产或先兆早产现象,并均在手术后流产;1例术后给予保胎治疗,无并发症出现。另1例保守治疗患者症状缓解,无流产、早产。
2.3 病理诊断结果
行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诊断,其中5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3例坏疽性阑尾炎,2例阑尾穿孔。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急性阑尾炎是妊娠期最常见的急腹症,通常认为,妊娠与急性阑尾炎的发生无内在联系,妊娠并不诱发阑尾炎,但妊娠期阑尾炎极其容易扩散,病情发展快,易发生坏死、穿孔及腹膜炎,发生穿孔及继发弥漫性腹膜炎者较非孕期增加1.5~3.5倍。原因主要有:(1)妊娠期盆腔血液及淋巴循环旺盛,毛细血管通透性及组织蛋白溶解能力增强;(2)增大子宫将腹壁与发炎阑尾分开,使腹壁防卫能力减弱;(3)子宫阻碍大网膜游走,使大网膜不能抵达感染部位发挥防卫作用;(4)妊娠期类固醇激素分泌增多,抑制孕妇的免疫机制;(5)炎症波及子宫诱发宫缩,宫缩又促使炎症扩散,易发生腹膜炎[1]。另外,不容忽视的是阑尾炎症会刺激子宫浆膜,诱发宫缩导致流产、早产,严重时可导致胎儿缺氧甚至死亡[3]。
3.2 诊断
妊娠期阑尾的位置改变,以及一系列的解剖、生理变化,使妊娠期阑尾炎的诊断难度增加。妊娠初期阑尾的位置与非妊娠期相似,其根部在右髂前上棘至脐连线中外1/3处。随妊娠周数增加,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向上、向外、向后移位。妊娠3个月末位于髂嵴下2横指,妊娠5个月末达髂嵴水平,妊娠8个月末上升至髂嵴上2横指,妊娠足月可达胆囊区。盲肠和阑尾在向上移位的同时,阑尾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一部分被增大子宫覆盖。产后10~12d恢复到非妊娠时位置。妊娠时增大的子宫逐渐占据阑尾与前腹壁之间的空间,使腹痛、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有价值的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或不明显,导致诊断困难[4]。早期妊娠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与非妊娠急性阑尾炎相同,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腹肌紧张明显,压痛点较为确定。妊娠中后期,由于子宫增大和盲肠移位,此期间阑尾有特殊表现,增大的子宫将盲肠、阑尾推向外上方,腹痛及痛点亦随之上移及侧偏,且腹肌紧张程度不能正确反映阑尾炎的程度,由于大网膜被推离阑尾,子宫的收缩及感染局限能力降低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妊娠后期急性阑尾炎病情常较重[5]。杨学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