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头晕、胸闷、心率异常、下肢麻木等不适。镇痛有效率达96.0%,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2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略)注:P<0.05
2.2 血压(BP)、脉搏(P)、呼吸(R)比较
镇痛开始后两组产妇BP、P、R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血压、脉搏、呼吸比较(略)
2.3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比较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总产程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4。表4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略)
2.4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及缩宫素使用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镇痛组产妇阴道助产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镇痛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镇痛组产妇使用缩宫素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5。表5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及缩宫素使用情况比较(略)
2.5 两组产妇胎心率、新生儿评分及产后阴道出血量比较
两组产妇胎心率、新生儿出生1分钟及5分钟Αpgar评分和产后阴道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6。6 两组新生儿评分及产后阴道出血量比较(略)
2.6 副作用
镇痛组产妇产程中未出现呕吐、心跳加快、血压下降、活动受限等不良反应,血氧饱和度正常,产后活动自如,无产后尿潴留。
3 讨 论
3.1 镇痛效果及副作用
理想的产科镇痛要求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不影响宫缩及产程,止痛效果好,显效快,作用时间长,最大限度避免运动麻痹,孕妇清醒,可参与分娩过程,必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要[2]。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硬膜外阻滞[3]。我院采用0.1%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具有起效快,用药总量小,无运动阻滞,镇痛效果确切等优点,临床有效率达96.0%,因药物浓度极低,无全脊髓麻醉的危险,产妇各种生命体征稳定。
3.2 对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本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子宫体部的运动神经(T5~T10)未被阻滞,故不影响宫缩,另外低浓度的局麻药施于神经干时,能完全阻断感觉神经而不影响运动神经,本组资料显示,0.1%罗哌卡因能达到既止痛又不影响下肢活动的目的,但宫口开全后应停止给药,否则会使下屏感消失。
剖宫产与分娩镇痛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有争议,Lieberman等[4]认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可增加剖宫产率。Steven等[5]认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不会导致难产,而难产则使产妇要求分娩镇痛率增加。他通过分娩镇痛率和剖宫产率的分析发现,分娩镇痛对剖宫产率没有影响。本文结果显示,这种技术使产妇处于清醒的状态,在第一产程时间可自由活动,有利于胎头下降和宫口开张,另一方面,消除或减轻了宫缩痛,减少了产妇的紧张,使盆底肌松弛,宫口扩张速度加快,从而减少了胎头在下降及内旋转过程中的阻力,促进了胎头的下降和旋转,因此缩短了第一产程,降低了剖宫产率,减少了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疼痛带来的痛苦及体力的消耗。另外,胎儿娩出后再追加少量药物,使产妇能平静配合助产士操作,使会阴伤口缝合时间缩短,减少出血及感染机会。
从结果可以看出,镇痛组在产程中使用缩宫素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在第二产程表现尤为明显,可能因为腹肌和肛提肌的松弛,使产妇下屏力减弱,而影响了产妇正确用力,需要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说明罗哌卡因可能有抑制宫缩的作用,但容易得到纠正。故阴道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没有影响,产程无延长。
3.3 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分娩镇痛是在保证胎儿和母亲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分娩镇痛所需麻醉药剂量只是剖宫产所需剂量的1/10或更少。另外,罗哌卡因与母血蛋白结合力高,在新生儿体内平均半衰期短,是较为安全的局部麻醉药。本文结果显示,胎心率、新生儿1分钟及5分钟Αpgar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胎儿及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但是,产科医生应该严格掌握分娩镇痛的适应征:对宫缩较强、产痛特别剧烈或痛阈较低的初产妇行分娩镇痛;而对有原发性或继发性宫缩乏力或产程进展缓慢者慎用或不用。同时应该与麻醉科医师密切配合,仔细观察产程,及时防止并处理宫缩乏力,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