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9.1岁。初产110例,经产11例,单胎114例,双胎7例。
1.2 方法
将上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发病原因。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孕周母儿结局。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PPROM的病因
见表1。
表1 早产胎膜早破病因发病因素例数(n)百分比(%)高龄初产21.7不良孕产史1512.4双胎86.6臀位54.1羊水过多10.8胎盘异常43.3子宫异常97.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9.1妊娠合并内科疾病1814.9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21.7阴道炎2621.5生殖道尖锐湿疣10.8不明原因1915.7合 计121100注:多因素共存共16例 不良孕产史包括自然流产、中期引产、早产。
胎盘异常包括帆状胎盘、前置胎盘。
子宫异常包括子宫肌瘤、瘢痕子宫、子宫畸形。
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ABO血型不合、糖尿病、病毒性肝炎、贫血。
2.2 不同孕周PPROM对母亲影响
研究28~33+6孕周组与34~36+6孕周组在孕妇年龄、流产史及产前检查次数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8~33+6孕周组剖宫产10例,产后出血2例,产后病率4例。34~36+6孕周组剖宫产68例,产后出血4例,产后病率17例。两组比较分娩方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产后出血及产后病率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刘颖:早产胎膜早破病因及对母儿预后的影响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8年8月,29(4)
2.3 不同孕周PPROM早产儿结局 见表2。
表2 不同孕周早产儿结局的比较孕周例数新生儿病率体重<2500gApgar评分≤7围生儿死亡28~33+62716234734~36+6101283121χ2值9.3925.997.8622.61P值0.0020.0000.0050.000
3 讨 论
3.1 探讨PPROM病因
孕妇中PPROM 的发生率为2.0% ~3.5% ,30%~40%的早产与PPROM 有关[1]。胎膜早破已成为早产因素中最主要,最危险的因素。近年研究发现,感染是引起胎膜早破或早产的最重要因素[2,3]。病原体可经宫颈口感染胎膜,也可经血行播散至子宫、胎盘,发生羊膜炎、绒毛膜羊膜炎[4]。羊膜腔感染不仅发生在胎膜破裂之后,甚至在胎膜早破或早产发生前的数周或数月就可存在[5]。且羊膜腔感染多为慢性、亚临床感染,自觉症状轻微,不易识别。
本组资料表明,早产胎膜早破的病因中生殖道感染、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既往不良孕产史所占比例较高,另外还有一些不明原因者。总结本组资料可见,感染致胎膜早破因素十分主要。其中,生殖道感染就占22.29%。另外,不良孕产史占12.4%,其中不少为多次人流或药流史。不良孕产史可导致生殖道损伤继发慢性炎症,妊娠后易出现绒毛膜羊膜炎,增加胎膜早破几率。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中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急性阑尾炎共5例,为全身感染性疾病。糖尿病和贫血共6例,均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引发感染。在15.7%的不明原因者中也可能存在亚临床感染因未进行生殖系统检查而未被发现者。
3.2 不同孕周PPROM对母亲影响
本组资料显示,28~33+6孕周组与34~36+6孕周组产妇在产后出血及产后病率两方面无显著差异。这是由于对破膜超过12小时者均积极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保胎时间长者间断抗生素治疗,防治并发症并适时终止妊娠,使对母亲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两组在分娩方式上差异显著,34~36+6孕周组剖宫产率增加。由于28~33+6孕周组的胎儿低体重及发育不成熟几率较高,极易导致围产儿死亡及预后不良,加之受新生儿抢救能力及抢救费用的限制,如早产不可避免则多选择阴道分娩。34~36+6孕周组的剖宫产率增加,可能与更多考虑此时围生儿预后明显改善,胎儿存活率更高有关。故对34孕周以上者,为防止胎儿窘迫,新生儿颅内出血等情况,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但不可一味因此而选择性剖宫产。
3.3 不同孕周PPROM围生儿结局
本组资料显示,两组在新生儿病率、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及围生儿死亡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孕34 w以上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病率及围生儿死亡数明显降低。两组早产儿结局差异显著,证明胎龄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