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正文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

,可有双核。24 h后细胞呈现活跃的增殖。48~72 h后细胞生长贴满一底壁,此期间细胞称为对数生长期,见图2,图3。96 h后则由于细胞之间互相的抑制而不再增殖。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加药不同浓度后培养24 h,可见1.00 g/L浓度的细胞不再增殖,细胞间距变大,而且贴壁不紧固,见图4,10.00 g/L浓度的细胞,细胞大部分变圆,边缘跷起,且已脱离底壁,少量细胞聚集成一个一个的小细胞团,见图5。

  3 讨 论

  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 inhibitor ,TI)是指能够抑制胰蛋白酶作用的一类物质。天然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来源广泛,动物植物以及人体内均含有TI,如可从黄豆、南瓜籽、牛肺或牛胰以及人尿中提取等。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oybean trypsin inhibitor ,SBTI)是从大豆中提取的 [4],无毒副作用[5],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和作用,有着良好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前景。

  肿瘤的发生有其遗传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多基因突变所致的细胞失控性生长,细胞增殖失控和凋亡受阻是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肿瘤治疗的新的手段之一。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抗肿瘤作用。Zhang[6]等研究了单纯型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BBI 对人类乳腺癌细胞(MCF7)、人类头颈肿瘤细胞 (SCC61 和 SQ20B) 、人类宫颈癌细胞(Hela ,Hela-R1 ,Hela-R3) 、非肿瘤生成性人类上皮细胞 (MCF10)、非肿瘤生成性人类甲状腺上皮细胞(Htori-3)及小鼠成纤维细胞(C3H10T1/2)的影响 ,结果显示单纯型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BBI 和结合型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BBIC 能够显著降低MCF7 和SCC61 细胞系的存活率。

  有实验证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降解基质膜的作用,从而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离开原来的生长部位,突破细胞外基质(ECM)的屏障和侵犯周围毗邻的正常组织[7]。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还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纤溶酶原激活系统起作用。这一系统包括: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 type plasmino gen activator, uPA)及其受体(uPAR)和uPA抑制剂。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与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尿胰蛋白酶抑制剂(B ikunin)有着类似的作用,即与uPA结合形成一个复合体,并竞争地与uPAR 结合,封闭uPAR 的激活部位,使uPA酶活性不被激活,从而防止肿瘤细胞的转移和浸润。Kobayashi等[8]研究发现,肿瘤可分泌大量uPA,分泌后随即与肿瘤细胞表面的uPAR高度结合,活化的uPA再催化细胞表面的纤溶酶产生蛋白溶解级联反应,导致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被破坏。Kobayashi 等[9] 通过Northernblot、West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法等证实,SBTI以一种时间及剂量依赖形式,在基因及蛋白水平抑制卵巢癌细胞系HOC-Ⅰ和HRA 的uPA 表达。

  另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调节信号传导途径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通过直接抑制CD44 的二聚化抑制肿瘤转移。白细胞分化抗原CD44是一种多功能跨膜糖蛋白,它促进肿瘤细胞粘附、迁移,参与新生血管形成等一系列关键步骤。Kobayashi等[10]对人类软骨肉瘤细胞系HCS22 /8研究显示,肿瘤细胞间是通过CD44相互识别透明质酸,其相互作用是通过CD44蛋白二聚化完成。SBTI 通过直接抑制CD44二聚化介导激活的促细胞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系统,从而抑制uPA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及肿瘤的侵袭。

  本实验用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处理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后,Hela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随着药物浓度为0、0.50、1.00、2.50、5.00、10.00 g/L依次增加,作用时间为24、36、48 h的依次延长,其抑制率也明显增加。并且出现凋亡的特征性改变:细胞大部分变圆,边缘跷起,且已脱离底壁,少量细胞聚集成一个一个的小细胞团,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均漂起,聚集成一个一个的大细胞团。这些结果表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Hela细胞增殖,与文献报道相似这可能是诱导Hela细胞发生凋亡有关。有关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抑制Hela细胞的机理方面我们将在以后做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又无毒副作用的抗癌药,很有值得研究的价值,尤其我国是一个大豆资源丰富的国家,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将对临床肿瘤治疗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大豆的基因组研究及其进展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