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宫产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分析 |
|
[摘要] 目的: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16人术前30分静脉用氨苄西林钠4g,术后24小时,用2次氨苄西林钠,每次用3g。对照组则按传统用药即术后4小时内静脉用氨苄西林钠3g,每天2次,用5天。观察两组术后体温、血象有无异常升高及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后体温及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象异常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30分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具有明显效果,价格低廉,疗程短不影响哺乳,其作用明显优于传统术后用药,值得推广,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 [关键词] 剖宫产 围手术期 抗生素 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的升高,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是产科医师常用的方法。而抗生素使用不当或滥用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同期剖宫产产妇在不同的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预防术后感染进行比较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2008年1月至2008年12在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432例(均具有剖宫产指征)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术前用药组)216例,对照组(术后用药组)216例作为研究对象。①年龄在19~40岁;②无感染潜向,血象正常,术前2次测体温正常(<37.5℃);③无心、肺、肾及糖尿病史;④无药物过敏史。两组孕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孕周 手术时间 (分钟) 术中出血 (ml) 试验组 216 37.80±1.56 59.00±5.61 240.00±16.46 对照组 216 38.05±1.20 60.00±6.06 243.00±15.92 P >0.05 >0.05 >0.05 1.2 方法:试验组术前30分静脉滴注氨苄西林钠4g,术后24小时用2次氨苄西林钠,每次用3g。对照组术后4小时内静脉用氨苄西林钠3g,每天2次,用5天(无药物过敏史,用药前做药敏试验均为阴性)。 1.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术后体温变化,恢复正常时间(T≤37.4℃),术后血常规情况及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泌尿系感染,术后宫腔感染。 1.3.1 体温:术后每间隔6小时连续2次测体温≥38℃为异常。 1.3.2 血象:术后第3天查血象,WBC>11.0×109/及N>0.80为异常。 1.3.3 术后切口感染:①切口处有红、肿、热、痛(除外脂肪液化);②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切口裂开;③临床医师诊断切口感染并有病原学诊断依据。 1.3.4 术后宫腔感染 术后发热,腹痛,宫体压痛,子宫复旧不佳,恶露量增多,味臭。 1.3.5 术后泌尿系感染 有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有白细胞或红细胞。 1.3.6 术后4周无上述感染征象,即为预防效果良好。 2.结果 2.1 对照组术平均体温为(37.89±0.58)℃,组为(37.4±0.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3天血象异常升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感染率为5.09%,试验组为1.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组别 例数 术后体温 (℃) 血象异常升高 术中切口感染率 (%) 术前用药试验组 216 37.40±0.15 61 1.39 术后用药对照组 216 37.89±0.58 57 5.09 P <0.05 >0.05 <0.05
3. 讨论 3.1 随着近年来剖宫产指征放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剖宫产率也有逐年上升趋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已得到妇产科医师的认同,也取得了显著疗效,而如何能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妇女阴道和宫颈内存在大量细菌,剖宫产手术容易造成细菌向宫腔蔓延;而术后宫腔组织创伤、渗血、渗液也利于细菌生成,常表现为上行性的内源菌为主的混合感染[1]。妇女阴道和宫颈内存在的细菌58%为需氧菌,42%为厌氧菌,还可能由真菌、原虫及病毒构成动态的阴道生态微环境[2]。手术破坏了生殖道的正常菌群,造成菌群比例失调加之多种易感因素,如产程延长,胎膜早破,阴查或肛查。手术的创伤、术中出血降低机体的防御机制等诸多因[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8字缝合法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 下一个医学论文: 子痫孕妇全麻下剖宫产新生儿窒息25例抢救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