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安全的术式来进行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剖宫产同时切除子宫肌瘤。方法 选择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47例(分为A、B两组)和单纯剖宫产26例(C组)。A组25例,剖宫产术均采取腹壁横切口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在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切口缝合完毕后进行,用1号带针聚酯线无创缝合针外8字褥式连续缝合术或8字缝合术缝合瘤腔及切口。B组22例,剖宫产术均采取腹壁横切口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剔除肌瘤后纱块压迫创面,用1号带针聚酯线无创缝合针连续缝合术或间断缝合术。C组26例,无肌瘤孕妇腹壁横切口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3组的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住院天数、术后病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的平均出血量和血红蛋白下降值明显低于B组(P<0.01),与C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平均出血量和血红蛋白下降值则明显高于C组(P<0.01)。3组的住院时间及术后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剖宫产同时切除子宫肌瘤,用1号聚酯线无创缝合针外8字褥式连续缝合术或8字缝合术缝合瘤腔及切口(小肌瘤剔除后)是一种很好的安全术式。
【关键词】 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缝合
子宫肌瘤合并妊娠占肌瘤患者的0.5%~1%,占妊娠的0.3%~1.2%[1]。近年来由于晚婚、晚育、高龄孕妇逐渐增多以及超声技术在产科的应用,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剖宫产时是否同时剔除子宫肌瘤尚有争议。随着手术缝合技巧的提高以及缝合器械的改进,有必要探讨一种安全的术式来进行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剖宫产同时切除子宫肌瘤。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者47例和单纯剖宫产住院26例,均经术前B超、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证实。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47例分成2组:A组25例,B组22例。单纯剖宫产住院病例为C组。3组的年龄分布、施术者均无明显差异,无合并内科疾病,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无异常。
1.2 方法
A组:剖宫产术均采取腹壁横切口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在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切口缝合完毕后进行。操作方法:剔除肌瘤前在将剔除的肌瘤四周及基底部注射催产素,剔除肌瘤后纱块压迫创面,用1号聚酯线无创缝合针外8字褥式连续缝合术或8字缝合术缝合瘤腔及切口。B组:剖宫产术均采取腹壁横切口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剔除肌瘤后纱块压迫创面,用1号聚酯线无创缝合针连续缝合术或间断缝合术。C组:无肌瘤孕妇腹壁横切口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3组术后处理同单纯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剖宫产术的术后处理 ,但必须加强子宫收缩及预防感染。比较3组出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住院天数、术后病率等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的平均出血量和血红蛋白下降值明显低于B组(P<0.01),与C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平均出血量和血红蛋白下降值则明显高于C组(P<0.01)。3组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术后病率:A、B、C组出现术后低热的例数分别为1、0、2例,3组患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