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样增生、黏膜下肌瘤、内突型壁间肌瘤、外生型(结节型、乳头型)子宫内膜癌等,局限性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妊娠物宫内残留亦表现为宫内占位性病变。
1.2.1 宫腔内息肉样病变 子宫内膜息肉有明确的形态学改变,子宫内膜增殖症可呈多发性息肉样形态,子宫内膜癌也可以息肉样方式生长。Caruti[2]认为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确诊率最高,敏感性为96.15%,特异性为87.79%。但因刮宫取材时破坏了病变的大体结构,送检标本只是一些组织碎片,而使病理医生无法据此做出正确诊断。所以,此时的病理结果只能供参考。
1.2.2 子宫内膜增殖症 子宫内膜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轻症者难以与月经前期的子宫内膜相区别,诊断须靠活检组织学检查确定。敏感性仅为60.94%,略高于美国Ben-Yehuda[3]的观察结果(敏感性为52%)。该症特征是局部增生过长,内膜肥厚呈单个或多发性息肉样形式。因宫腔镜放大倍数明显低于显微镜,只能对病灶表面进行观察,不可能分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对局部肥厚的内膜有时很难与高分化腺癌区分。所以,宫腔镜检查考虑是内膜增殖症时,应多处取材送检,以防漏诊。
1.2.3 子宫黏膜下肌瘤与内突型壁间肌瘤 B超提示子宫肌瘤时,如宫腔线不明显,则难以确定属黏膜下型或壁间型肌瘤,且难以定位为何壁何侧;宫腔线明显增厚时,不能排除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检查则可一目了然地解决上述问题。B超与宫腔镜联合检查将宫腔镜所见的宫内形态改变与B超提示肌瘤的位置、大小及内突程度相结合,可明确诊断子宫肌瘤,并为内突型壁间肌瘤精确定位。
1.2.4 子宫内膜癌 其敏感性为60%。宫腔镜在发现病灶、观察形态及判断有无颈管浸润等方面具有一目了然、准确定位的优点,但它较难判断早期高分化腺癌的微小病灶,最后诊断还应以组织病理学为准。
1.2.5 其他 宫腔镜检查时若黏膜下肌瘤脱出阴道内且蒂部细长或子宫内膜息肉可试行取出,无法取出者可行术前评估。
1.3 宫腔镜对不孕、不育症的诊断
1.3.1 探查原因不明不孕症的宫内因素 不孕症患者的宫腔镜检查可作为常规手段,我院镜检诊断阳性率为53%,其中首位原因为宫腔粘连,其次为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殖不良、宫腔形态异常、子宫肌瘤、宫腔内异物残留、子宫内膜结核等。
1.3.2 评估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的异常结果 子宫输卵管造影异常(如输卵管梗阻、子宫边缘不规则、宫内充盈缺损、宫腔变形、畸形等)时行宫腔镜检查以确定宫腔形态及输卵管是否通畅。
1.3.3 探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前的宫内环境 对于接受IVF/ET的不孕患者行宫腔镜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宫腔镜检查可避免因宫腔异常而引起的IVF的失败,在选择适应证、提高妊娠率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1.3.4 检查反复自然流产和妊娠失败的宫颈管和(或)宫内原因 主要宫内原因为宫腔形态异常、宫腔粘连、子宫内膜增殖不良、子宫肌瘤、宫颈内口松弛等。
1.4 诊断宫腔畸形、人工流产并发症,并试行分离宫腔粘连
1.4.1 宫腔畸形 宫腔内解剖结构和形态异常包括单角子宫、双角子宫、鞍状子宫、子宫纵隔、横隔等畸形。通过B超与宫腔镜联合检查,将宫腔镜所见的宫内解剖结构改变结合B超提示的宫壁形态改变进行判断。
1.4.2 诊断人工流产并发症 对人流术后即发生继发不孕、闭经、月经过少、出血淋漓不净,或伴有周期性下腹痛,应警惕宫腔内的异常。(1)宫腔粘连:对闭经或月经过少应考虑到宫腔粘连的可能。宫腔镜能对宫腔粘连的性质、部位、范围等做出估计,并在镜下分离粘连或行术前评估。(2)宫颈管粘连:对人流术后即发生闭经并伴有周期性下腹痛者,应考虑为宫颈管粘连。可在镜下试分离。(3)妊娠组织物残留或胎骨残留:对人流术后出现子宫出血淋漓不净、继发不孕者,应警惕有无妊娠组织物残留或胎骨残留,宫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同时予以镜下取出。
1.5 应用宫腔镜行幼女阴道检查及治疗
1.5.1 对久治不愈的阴道炎症或愈后复发 可通过宫腔镜检查明确病因,正确处理,避免了因长期慢性炎症而致的阴道粘连、闭锁、上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1.5.2 阴道出血 对幼女阴道流血应给予高度警惕,宫腔镜检查可以明确原因,以便治疗。
1.6 在计划生育中的应用 对上环后不明原因的阴道出血患者,可通过宫腔镜检查了解宫内情况及节育器位置,诊断和纠正宫内节育器位置异常。
1.7 宫腔内手术后随访 对子宫纵隔、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