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组的血清Leptin、T、Ins、LH、FSH水平比较 见表1。血清Leptin、Ins、T、LH水平PCOS组均高于相当体重指数对照组(P<0.05);且Leptin水平在肥胖组高于非肥胖组,Ins水平在PCOS组内肥胖组高于非肥胖组(P<0.05);血清FSH水平在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PCOS患者血清Leptin与Ins和T的相关性 在PCOS患者血清Leptin和T之间呈正相关(r=0.709,P<0.01),与Ins之间也呈正相关(r=0.740, P<0.01);血清T和Ins之间呈正相关(r=0.791, P<0.01)。
2.3 3组药物治疗PCOS前后激素水平的比较 见表2。达英-35组:Leptin、T和LH有下降(P均<0.05),但Ins和FSH水平变化不大。达英-35+二甲双胍组:Leptin、T、Ins、LH下降明显(P均<0.05),FSH 无明显变化。曲谱瑞林组:Leptin、T和LH、FSH下降明显(P均<0.05),Ins水平虽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T水平在曲谱瑞林组较前二组有明显下降(P<0.05),达英-35+二甲双胍组T下降程度较单用达英-35组明显(P<0.05);Leptin下降3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英-35+二甲双胍组能显著降低Ins水平,疗效高于达英-35组和曲谱瑞林组(P<0.05);3组对LH都有作用,以曲谱瑞林组更显著,与达英-35组和达英-35+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曲谱瑞林组对FSH有显著降低(P<0.01)。
3 讨 论
3.1 PCOS患者Leptin、T、Ins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PCOS患者T、Leptin、Ins明显高于对照组,三者间分别呈正相关性,与报道[1-2]一致。PCOS患者高雄激素血症与高胰岛素血症是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两者相互影响,加重患者的内分泌紊乱,其中高雄激素血症是早期预示PCOS的独立的危险因素[3]。但也有指出在出现PCOS高雄激素血症之前已存在一些代谢特征的异常[4]。而瘦素作为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的因子之一可能参与PCOS的发生发展,与PCOS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中PCOS患者的瘦素水平增高,分泌调节异常,以肥胖者更甚,存在高瘦素血症。其机制可能为瘦素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干扰卵泡发育和卵巢甾体激素的产生,影响卵巢功能调节激素的分泌[5]。瘦素通过瘦素受体调节侧链裂解酶和17α-羟化酶mRNA的表达,调控LH对雄激素分泌,抑制颗粒细胞雄烯二酮芳香化,阻止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且肥胖者较高的瘦素水平影响GnRH的脉冲释放,导致垂体分泌LH、FSH失衡。瘦素与胰岛素之间:一方面,胰岛素可增加瘦素的mRNA表达,增加瘦素的血浆浓度;另一方面,在胰岛β细胞内有瘦素受体的存在,PCOS某种病理机制使瘦素受体敏感性下降,β细胞去极化,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因此,在PCOS中高雄激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三者常相互伴存,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参与PCOS的发生发展。
3.2 药物治疗PCOS对激素水平的影响 达英-35是一类口服避孕药,其中醋酸环丙孕酮有强的孕激素活性,能与睾酮竞争雄激素受体,抑制5α-还原酶活性从而抑制睾酮和双氢睾酮的作用,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卵巢产生睾酮和雄烯二酮;还能增强肝酶活性,增加睾酮的清除率。但对胰岛素作用未得到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未提高,此与Cagnacci等[6]的研究一致,可能与孕激素可降低细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有关。现研究达英-35治疗后出现瘦素的下降可能与高雄激素下降有一定的联系。二甲双胍是一种高溶解性、低分子量的口服药物,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用药后,T、Leptin、Ins下降明显,与Loverro等报道相似[7]。其作用机理:(1)增加血管平滑肌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2)降低肝脏葡萄糖合成,降低血循环的葡萄糖;(3)降低17-羟孕酮对GnRH的过度反应,降低雄激素水平。报道二甲双胍作为胰岛素Ng等[5-8]增敏剂亦有降低瘦素的作用,随着胰岛素和雄激素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因此,二甲双胍中断了瘦素、雄激素、胰岛素之间的恶性循环。GnRH-a通过对垂体GnRH受体的降调节及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的脱敏作用而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长时间给药后,使垂体细胞受体给耗竭,促性腺激素分泌低下甚至被抑制,产生降调节作用,显著地降低LH、FSH,使卵巢激素水平明显下降。但对胰岛素抵抗无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