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术前治疗方式对Ⅱb期宫颈癌疗效的影响。方法:48例手术治疗的Ⅱb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术前辅助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术前介入组和术前后装组,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盆腔淋巴结转移和生存率。结果:术前介入组局部肿瘤消退明显,近期有效率为92%,较术前后装组的43%明显提高(χ2=6.74,P<0.05)。术前介入组淋巴结转移率20%,明显低于术前后装组的52%(χ2=5.42,P<0.05)。术前介入组3年生存率84%,明显高于术前后装组的52%(χ2=5.64,P<0.05)。结论:介入化疗是治疗Ⅱb期宫颈癌有效的术前辅助治疗手段,能有效控制局部肿瘤,减少淋巴结转移,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 介入化疗 宫颈癌 放射疗法 生存率
子宫颈癌是妇女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规宫颈浸润癌的手术仅选择Ⅱa期以内病例,而对Ⅱb期常规采用放射治疗,但Ⅱb期多为局部肿瘤,且伴宫旁组织浸润,放疗效果欠佳。有报道Ⅱb期宫颈癌经术前治疗缩小肿瘤后争取手术可提高生存率,而术前介入化疗作为一种新辅助治疗手段,在妇科癌症治疗中已取得较好疗效。故我们将25例术前介入化疗和23例术前后装治疗的Ⅱb期宫颈癌病例进行比较,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48例Ⅱb期宫颈癌患者为我院1997年3月 2006年1月的住院病人,平均年龄49岁(22 76岁)。其中鳞癌42例,腺癌6例;高分化2例,中、低分化46例;病变形态结节型4例,平均直径4 cm左右,菜花型35例,平均直径5 cm以上,溃疡型3例,颈管型6例,颈管增粗均在3 cm以上。肿瘤直径大于4 cm的占81.25%。根据术前辅助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术前介入组25例,术前后装组23例。两组平均年龄、病理、分化程度、病变形态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术前介入组: 采用Selding[1]法从一侧股动脉穿刺进入对侧髂内动脉,选择性定位于子宫动脉开口处,经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血供,缓慢注入一半化疗药物,注药时间不少于30 min。然后将导管头退至同侧髂内动脉开口处,注入另一半化疗药物。拔管后压迫止血20 min,并用沙袋加压包扎。方案:5氟尿嘧啶(5FU)750 mg,顺铂60 80 mg,环磷酰胺400 mg。介入治疗后静脉水化3 d。阴道B超或CT测量化疗前后的肿瘤大小,计算肿瘤消退百分比。每个疗程间隔时间2周,经2 3个疗程治疗后10 14 d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术前后装组:采用钴60高剂量率后装治疗(剂量率80 Gy·min-1),每周2次,共3 4次,每次A点剂量5 Gy。后装结束10 14 d评价疗效并行根治术。
手术范围: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包括双侧附件、子宫旁及阴道上段3 4 cm,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包括髂总、髂内外、闭孔、腹股沟深淋巴结。
1.3 近期疗效评定
阴道B超和CT测定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观察治疗效果。判断治疗效果的标准:完全缓解(CR)为肿瘤病灶消失,部分缓解(PR)为肿瘤缩小50%以上,NC为无变化,PD为肿瘤进展。肿瘤体积缩小百分比=[(治疗前肿瘤体积-治疗后肿瘤体积)/治疗前肿瘤体积]×100%。
1.4 随访
所有患者经门诊或信访,半年内1 2个月1次,半年后3个月1次。随访内容为妇科检查、B超、X线胸片。平均随访期为31个月(13 48个月)。
1.5 统计方法
采用协方差分析,χ2检验。
2 结 果
2.1 近期疗效
25例术前介入化疗患者共行介入化疗58次,平均2.3次。其中临床CR 1例(占4%),PR 22例(占88%),总有效率92%,与术前后装组的总有效率4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6.74,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情况
2.2 两组盆腔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情况
25例术前介入患者,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5例,转移率20%,阴道切缘和宫旁浸润均为阴性。淋巴结转移者补充放疗,盆腔外照射量45 Gy。但其中4例已死亡(1例术后6个月死于脑转移,2例术后14、18个月死于盆腔复发,1例术后28个月死于阴道复发出血),其余21例随访期间均无瘤生存。23例术前后装者,淋巴结转移12例,转移率52%,阴道切缘阳性3例,宫旁浸润阳性1例。其中淋巴结转移者已有8例死于复发或转移,阴道切缘阳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