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12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次口服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连服3个月。观察组每次口服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同时口服桂枝茯苓胶囊4粒,每天3次,连服3个月。治疗前后监测血中激素水平及子宫肌瘤大小。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血红蛋白上升,子宫肌瘤平均体积均明显缩小,血清性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能降低子宫肌瘤的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子宫肌瘤;米非司酮;桂枝茯苓胶囊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为20%~40%。对于肌瘤较大,出现月经过多、痛经或者压迫盆腔邻近器官者,一般均需手术切除。近年来米非司酮作为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子宫肌瘤已被临床应用,但远期复发率高,有研究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1],为进一步研究其临床效果及复发率情况,我们采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对我院2004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122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子宫肌瘤患者122例,年龄25~30岁3例,31~40岁30例,41~45岁81例,46~50岁8例,平均年龄40.9岁;肌壁间肌瘤83例,黏膜下肌瘤11例,浆膜下肌瘤25例,混合型肌瘤3例;肌瘤直径1~2 cm 50例,2~3 cm 67例,3~4 cm 5例。轻度贫血71例,中度9例,重度5例。122例患者子宫均小于妊娠3个月,半年内未接受过激素类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行子宫内膜诊刮,排除子宫内膜及宫颈管内恶性病变者及合并无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12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类型、肌瘤大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每次口服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连服3个月;观察组每次口服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同时口服桂枝茯苓胶囊4粒,每天3次,连服3个月。治疗前后监测血中激素水平及子宫肌瘤大小。
1.3 疗效评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用药前后行B超和妇科检查,计算肌瘤体积:V=0.523×a×b×c(注:a、b、c分别代表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半径),多发性肌瘤则计算最大的肌瘤体积,并按子宫肌瘤体积变化判定临床疗效,分为:显效(用药后子宫肌瘤体积缩小30%或以上)、有效(用药后子宫肌瘤体积缩小10%~29%)、无效(用药后子宫肌瘤体积缩小<10%或增大)。
用药前后分别抽血测定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孕酮(P)浓度。用药期间每月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中激素水平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显效27例(44.26%),有效30例(49.18%),无效4例(6.56%),总有效率93.44%;用药前子宫肌瘤平均体积28.36士1.04 cm3,用药后肌瘤平均体积为14.03士1.57 cm3,肌瘤平均体积缩小50.53%。观察组显效31例(50.82%),有效28例(45.90%),无效2例(3.28%),总有效率96.72%;用药前子宫肌瘤平均体积27.87士1.74 cm3,用药后肌瘤平均体积为13.45士1.67 cm3,肌瘤平均体积缩小51.7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服药1个月后均出现闭经,痛经症状逐渐消失,贫血患者均得到纠正,肝、肾功能复查有1例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停药2周后复查转为正常,有7例服药初期出现轻度恶心,继续服药后恶心逐渐消失。出现轻度的潮热、多汗6例,性欲减退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激素水平 两组治疗前后血中激素水平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随访 用药2个疗程后停药,3个月后随访,随访105例,随访率86.07%。对照组随访57例,其中有35例在停药1个月内恢复月经,22例在停药2个月内恢复月经,均无月经过多,13例子宫肌瘤轻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