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线连续单层缝合子宫肌层,相同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及皮下组织层, 50 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层,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切口后,用2 cm宽的双层无菌酒精纱布覆盖切口,一次性敷料贴覆盖固定刀口。术后留置导尿管24 h,静脉滴注抗生素3 d,以预防感染。腹部刀口3 d换药一次, 5 d出院刀口不拆线。对照组手术方式按苏应宽主编《妇产科手术学》常规操作方法[3]。区别在于:①下推膀胱。②缝合脏壁层腹膜。③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麻醉方式: 连续硬膜外麻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60例观察组中,盆腔粘连20例(33.3%)。其中有8例患者的腹壁与膀胱子宫切口严重粘连,分离过程中损伤膀胱。60例对照组中,盆腔粘连8例(13.3%)。主要是以子宫体及大网膜、腹壁粘连为主,膀胱腹膜反折与腹壁粘连不明显。膀胱不易损伤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新式剖宫产术是1996年以色列医生Stark改良。该法采用撕拉法分离皮下脂肪、筋膜、腹直肌、子宫肌层,使行走其间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完整地保留下来, 不剪开反折腹膜, 不推开膀胱, 减少对膀胱的损伤,不缝合脏壁层腹膜, 关腹时筋膜及皮下脂肪间断缝合3针, 使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减少术后患者疼痛、住院时间短等优点[4]。一般手术后预防腹腔粘连最基本的方式是尽量使组织腹膜化,以减少粘连的存在。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新式剖宫产术后因妇科疾病而再次剖宫产术的病例,却发现与国内陆续报告的新式剖宫产术后显示膀胱腹膜反折与腹膜愈合良好的论点不同,本文通过对比发现新式剖宫产术较既往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明显增多且较严重。观察组20例盆腔粘连中有8例患者的腹壁与膀胱子宫切口严重粘连,分离过程中损伤膀胱。
盆腔粘连的形成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有关[5],在手术过程中脱落的纤维、滑石粉、手术缝线会导致腹膜炎症反应,而渗出物中丰富的纤维蛋白在腹腔内形成纤维蛋白黏附, 在没有经过纤维蛋白溶解时就会发生有机变化形成含有胶原、弹性纤维和血管的纤维状条索,导致粘连形成[6]。
新式剖宫产术虽无缝合腹膜异物反应及缺血、缺氧, 但当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及前壁腹膜不缝合时, 裸露的组织粗糙面于腹膜爬行愈合前就可能粘合。动物实验表明[7] ,即使大块腹膜缺损, 5~6 d腹膜即可再生完毕,自然关闭腹腔。盆腔粘连是盆腔疼痛的原因之一, 盆腔粘连改变盆腔解剖结构, 影响输卵管运动,导致输卵管阻塞或阻止卵泡破裂而引起不孕。对妇女健康危害很大。因此, 手术者应该不断改进手术方法, 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为此需要预防盆腔粘连:①降低剖宫产率。对产妇实行人性化服务, 如分娩镇痛。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②药物治疗。术中发现腹腔有明显充血或者羊水污染严重者可用庆大霉素和甲硝唑等抗生素冲洗腹腔。③手术时减少腹腔及盆腔粗糙面,使用可吸收肠线连续“W”形缝合腹膜层, 以避免体内异物产生, 将手术的创伤减到最低, 从而减少腹壁、盆腹腔粘连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徐毓平.盆腔粘连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2):118119.
2 李忠德,陈剑锋.新式剖宫产术180例报告[J].中国医学杂志,2004,2(7):393394.
3 苏应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26.
4 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144.
5 徐毓平.盆腔粘连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13(2):118119.
6 李佳倪,高素清,周凤珍.新式剖宫产术与盆腔粘连的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0):629630.
7 Hubbard TB, Khan MZ, Carag VR, et al. The pathology of peritonealrepair: its rela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dhesions[J]. Ann Sury,2000,165(6):908916.
仁和医学论文网专业提供代写代发医学论文服务,并提供大量论文资料,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