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注射稀释至5 g/L的垂体后叶素3 mL。对照组则不用注射垂体后叶素。将输卵管妊娠部位沿输卵管的纵轴切开管壁,常见胚胎混合血凝块形成一类似包膜完整的组织块,以水慢速地沿假包膜外缘冲刷,可将组织块完整剥离出,勺钳将组织块取出腹腔。输卵管切缘或管腔内活动性出血者,电凝止血,以2/0微乔线间断缝合输卵管纵形切口,使输卵管恢复正常形态。对于盆腔有疏松粘连者可先行粘连松解术,腹腔内有积血者可先清除积血。
1.2.4 术中术后观察指标 ①手术时间:各组的手术时间记录是从第一个手术切口开始到缝合完最后一个手术切口及盖上敷贴为止;②术中出血量:是指按正常方法(包括称纱布的重量和计算专门负压瓶中吸出血量)估计的所有失血量;③术后体温:记录术后当天至出院这段时间内的最高体温。术后每隔2 d测血β-HCG 1次,了解其下降情况。若术中发现有盆腔炎症者可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术后嘱患者避孕,下一次月经干净后3 ~ 7 d给予输卵管通液术,以了解患侧输卵管通畅情况。指导患者早期计划妊娠,提高宫内妊娠机会[3]。
1.3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10.0软件,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3组输卵管妊娠部位和类型的分布情况
3组患者均经腹腔镜确诊输卵管妊娠,并顺利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术。3组输卵管妊娠的部位和类型分布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表2)。
2.2 研究指标
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术后持续性宫外孕发生率的情况见表3。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术后最高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有3例持续性宫外孕发生,发生率为4.5%;观察1组有1例持续性宫外孕发生,发生率为1.4%,观察2组有2例持续性宫外孕发生,发生率为3.2%,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2组与观察1组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6例持续性宫外孕均经术后行MTX联合中药治疗后血β-HCG均降至术前50%水平而出院,于门诊复查均恢复正常。
2.3 术后输卵管通畅情况及妊娠情况
3组患者中,全部患者在术后1 ~ 3个月月经干净后进行输卵管通水,结果提示输卵管通畅的人数分别为:观察1组52例,占72%;观察2组40例,占65%;对照组34例,占52%。上述3组分别有58例、41例和43例要求生育者达到术后1 年的随访,1 年内宫内妊娠者分别为67%(39/58),54%(22/41)和49%(21/43)。其余均因各种原因正在治疗和随访中。观察1组的术后输卵管通畅率和1 年内宫内妊娠率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术后输卵管通畅率和1 年内宫内妊娠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3)。
3 讨 论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急腹症,诊治不及时可危及患者健康及生命,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2]。输卵管妊娠的手术治疗既往常采用患侧输卵管切除术,这种手术是否对患者的卵巢功能的造成影响至今仍有争议。有文献报道[3-5],尽管输卵管切除术在短期内不影响卵巢体积,但却降低了同侧卵巢的储备功能,可能影响了卵巢的血液供应和超排卵效果。因此认为临床上对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患者,应尽可能地选择保守性手术(即输卵管切开术),保留患侧输卵管。但和输卵管切除术相比,输卵管切开术存在着术中难于止血及术后发生持续性宫外孕的风险[6]。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多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并且有研究证明,在无不良病史无输卵管粘连的输卵管妊娠患者中,腹腔镜手术有利于保护术后输卵管的生殖状态[3,7-8]。对于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采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术治疗,由于囊胚生长发育时绒毛向输卵管肌层侵蚀,而输卵管肌层血管丰富,如此时滋养细胞活力较高,患侧输卵管切开取胚后容易出现囊胚附着部位的出血,对于这种出血常采用局部电凝止血和缝合止血。国外文献报道[9-10],输卵管创面的电凝止血影响术后患侧输卵管的修复并破环该手术后输卵管的功能,因此减少术中的输卵管的电凝对保护输卵管的生殖状态也是十分重要的。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