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细胞组与卵巢乳头状浆液性癌(OPSC)组中hk-10水平明显高于非癌组,且在子宫内膜腺癌细胞中未见hk-10分泌。预测hk-10可能是OPSC新的分子诊断标记物之一。
3.3 C-erbB2和HER-2蛋白 C-erbB2扩增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其蛋白HER-2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10]。在UPSC中,C-erbB2高表达而ER、PR受体低表达,这与乳腺癌中C-erbB2与ER负相关性是一致的。C-erbB2可能与UPSC的非激素依赖性肿瘤发生有关。Mallipeddi等发现UPSC中HER-2/neu癌基因扩增及过度表达。所以其表达产物HER-2蛋白可能是一个UPSC的分子标记。
3.4 P53 Mallipeddi等还发现在UPSC患者中70%以上有P53过度表达。且P53过度表达者生存率明显低于无P53过度表达者。Zheng等[11]提出P53改变引起UPSC。
3.5 白细胞介素6(IL-6) Bellone等测10例UPSC组织标本和14例EEC标本中IL-6基因表达,发现UPSCA组大于EEC组,体内IL-6水平,UPSC者远远高于EEC者6.1倍(P<0.03),提示IL-6可能是UPSC新的诊断分子标记物之一[12],更多的证据进一步考究。
3.6 P27 P27是一个多功能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对细胞周期起负调控作用,被称为候选的抑癌基因,研究表明UPSC早期P27表达降低。
3.7 HE4和YKL-40 HE(人附睾蛋白4)是一种新的血浆标记分子,具可溶性,是间皮瘤相关性肽类,卵巢癌早期的一种诊断工具。YKL-40(人类软骨糖蛋白)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高表达,在宫颈腺癌中也表达较高。目前有报道HE4和YKL-40可能也参与UPSC的发生过程。
3.8 C-myc 最早在1989年Boyd等曾在一种UPSC细胞系SPEC-1中观察到含有与癌基因C-myc扩增有关的双倍微小的染色体,推测与UPSC中有C-myc,最近发现在UPSC原发及转移灶内均有C-myc扩增,而其他内膜癌则无C-myc扩增。
3.9 SNCG(Synuclein-r) r突触核蛋白(SNCG),也称作乳腺癌相关基因,位于染色体10q23,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其高侵袭力、转移、耐药性相关。为证实该基因是否在UPSC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重要角色,Jacqueline等[14]对SNCG对UPSC的预后及耐药性作了相关研究,结果认为SNCG是一种新的生物学标记,在UPSC的高侵袭性,化疗耐药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影响UPSC预后的一个标志。
3.10 claudin-3 and claudin-4 Konecny等[15]发现claudin-3和claudin-4在UPSC中的表达远远高于其在透明细胞癌及普通内膜癌细胞的表达,表达水平与其高侵袭力有关,可作为一个诊断性的分子标记和靶向治疗的靶点。4 治疗及预后
UPSC恶性程度高,早期发生远处转移,而转移程度与病理分期有关,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方案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已逐渐形成广泛的统一。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发展趋势应采取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原则相结合的方法。以全面分期手术为首选,辅以辅助性治疗。全面分期手术可以切除肿瘤组织并指导病理分期,手术包括: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大网膜,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腹水冲洗液细胞学检查,腹膜活检。辅助性治疗包括化学治疗及放射性治疗,很多文献中都将顺铂-紫杉醇作为化疗的首选药物,此外泰素的出现也为其治疗带来前景。
对于手术分期IA患者,可考虑术后以顺铂-紫杉醇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根据有无残留病灶,决定是否采取阴道短距离放射治疗[16]。多数文献报道用顺铂-紫杉醇能有效降低早期UPSC复发率11.2%,在此基础上放疗相比未放疗者复发率26.9%(P=0.021),化疗-放疗特别是对于IB、IC患者尤为明显,可延长生存时间。对于Ⅱ期患者,通常采取术后以顺铂-紫杉醇为基础化疗,给予阴道短距离照射,或者全腹盆腔照射治疗(WAPI),放化疗联合治疗可降低复发率11%,较单纯放疗、化疗或无辅助治疗者,P=0.013,经综合治疗无1例复发,其5年生存率可高达86%[17]。
腹膜内化疗也成为一种新的化疗方法,对13名ⅠA~ⅣB期UPSC患者给与腹膜内注射顺铂,同时静脉给予阿霉素和环磷酰胺,3年生存率达24.1%,予静脉同时注入顺铂,阿霉素及环磷酰胺的患者生存率相当。
腹膜内32P放射治疗和阴道近距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