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过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4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ER、PR检测,结合临床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ER、PR在47例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32%和59.57%,ER及PR的双阳性、双阴性分别为48.93%和34.04%。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其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ER、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子宫外病灶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ER、PR均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是一个可以综合反映病程、病情和病变性质的客观指标,其测定对分析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和指导内分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1,2],近年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子宫内膜癌被认为是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作为肿瘤标记物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笔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了ER、PR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与临床及病理的关系,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判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2007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7例,年龄32~69岁,平均55.3岁。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按1988年FIGO标准进行[1]:Ⅰ期27例,Ⅱ期9例,Ⅲ期10例,Ⅳ期1例。组织病理类型为:内膜样腺癌42例,腺棘癌1例,腺鳞癌4例,腺组织学分级为G1(高分化)27例,G2(中分化)12例,G3(低分化)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经放疗、化疗或激素治疗。
1.2 方法
留取4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组,同期取25例正常子宫内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快捷染色法,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24h,常规脱水处理,石蜡组织切成3~4μm厚度,脱蜡至水后,用PBS(pH7.4)冲洗3次,每次3min。根据每一种抗体的要求,对组织抗原进行相应的修复。滴加ER、PR单克隆抗体,室温下孵育60min。PBS(pH7.4)冲洗3次,每次3~5min。滴加快捷型酶标羊抗鼠/兔IGg聚合物(KIT-5020)。DAB显色,水洗、苏木素复染。ER、PR鼠单抗体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有限公司。
1.3 结果判定
激素受体阳性为细胞核呈棕褐色。切片中阳性细胞无或少于癌细胞总数的10%为阴性;阳性细胞占癌细胞总数的10%以上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统计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
两组组织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5.77,P<0.01及χ2=8.31,P<0.01)。见表1。表1 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略)
2.2 ER、P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7例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以G1的ER、PR阳性表达率最高,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ER、PR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χ2=5.47,P<0.05及χ2=5.06,P<0.05)。47例子宫内膜癌中有65.96%(31/47)的病灶局限在宫腔,且浸润深度仅在浅肌层内。说明子宫内膜癌多数生长缓慢,癌灶以直接蔓延生长为主。随浸润深度加深及子宫外病灶转移,ER、PR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7.05,P<0.01及χ2=8.02,P<0.01),见表2。表2 ER、P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略)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被认为是性激素依赖性肿瘤,ER和PR广泛存在于子宫内膜组织细胞中,是子宫内膜接受性激素(E)和孕激素(P)统一调节的物质基础,其含量及分布随体内E和P的水平变化而变化,以完成不同生殖状态下对子宫内膜功能的调节作用。ER和PR水平的高低在估计预后和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3],正常子宫内膜的ER、PR双阳性率为90%~100%,而子宫内膜癌的ER、PR双阳性率为50%左右[4]。本组2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ER的阳性表达率为100%,PR的阳性表达率为92%,47例子宫内膜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