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卵巢原发性癌中p16和p1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黏液性乳头状腺癌30例、浆液性乳头状腺癌4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5例、交界性肿瘤40例、良性肿瘤40例。结果 p16在卵巢癌的表达率为32.9%,明显低于交界性肿瘤82.5%、良性肿瘤62.5%(P<0.01),p15蛋白在卵巢癌的表达率为41.1%低于交界性肿瘤52.5%、良性肿瘤75.0% (P<0.05),其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雌激素水平有显著相关性,淋巴结转移者、临床分期越高、雌激素水平越高,p16、p15阳性表达率越低(P<0.05)。结论 p16、p15的低表达在卵巢原发性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关键词】 卵巢肿瘤;p15;p16;免疫组织化学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其组织来源和分类复杂,病理形态与生物学行为有时不一致,因此在临床病理诊断及预后判断上存在一定难度。研究表明p16、p15的缺失或突变的过表达与肿瘤的形成与预后关系密切〔1〕。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原发性卵巢癌中p16、p15蛋白的表达进行观察,探讨它们在原发性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判断其在原发性卵巢癌的病理分级、预后判断和临床治疗的实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4~2008年唐山工人医院病理科存档蜡块,其中原发性卵巢腺癌(C组)85例(浆液性乳头状腺癌40例、黏液性乳头状腺癌3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5例),年龄50~75岁,平均62.6岁。交界性卵巢肿瘤40例(B组,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25例、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15例),良性卵巢肿瘤40例(A组,浆液性囊腺瘤20例、黏液性囊腺瘤20例)进行研究。
1.2 试剂及方法
p16、p15单克隆抗体及二步法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组织切片厚度为4 μm,常规脱蜡至水。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二步法,操作方法按试剂盒说明进行,DAB染色,苏木素复染。用已知p16、 p15阳性片作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空白对照。
1.3 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
手术病理分期按FIGO标准,Ⅰ期15例,Ⅱ期35例,Ⅲ期20例,Ⅳ期15例。病理分级按2004年WHO分级标准,Ⅰ级17例,Ⅱ级35例,Ⅲ级33例。
1.4 结果判断标准
细胞浆或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阳性细胞数≥10%为阳性,无阳性细胞或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及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2 结 果
2.1 p16、p15蛋白在卵巢原发性癌、交界性肿瘤及良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p16在卵巢癌的表达率为32.9%明显低于交界性肿瘤82.5%、良性肿瘤62.50%(P<0.01),p15蛋白在卵巢癌的表达率为41.1%低于交界性肿瘤52.5%、良性肿瘤75.0%(P<0.05)(见表1)。表1 原发性卵巢癌中p16、p15蛋白的表达(略)
2.2 p16、p15蛋白表达与卵巢癌临床分期的关系
p16、p15蛋白在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雌激素水平高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雌激素水平低组(均P<0.05)。而p16、p15蛋白的表达与年龄、病理分级无关(P>0.05),见表2。表2 p16、p15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n(略)〕
3 讨 论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慢性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周期的失控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而细胞增殖的关键是G1期的启动。G1期的启动除受周期素(Cyclin)和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knases,CDK)的正向控制外,还受到一些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的制约。如果这种负向调控作用丧失,细胞就会生长失控、转化,导致肿瘤的发生〔2〕。
p16(multiple tumor supressor I,MTSI)位于人类染色体9p21,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全长8.5 kb,编码为14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p16在正常情况下与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竞争性结合CDK4,抑制由CDK4介导的抑癌基因Rb产物磷酸化,使Rb蛋白处于非磷酸化的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