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EM的综合治疗
2.3.1 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 手术治疗前用药物治疗2~3个月,能使EM病灶缩小、软化,从而有可能缩小手术范围,有利手术操作。术后给予药物治疗3~6个月以使残留的内膜异位灶萎缩、退化,从而降低手术后复发率。Vercellini等[13]提出术后单用孕激素或联用雌孕激素为术后治疗的一线药物。对无生育要求者,将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其他名称:曼月乐)放置宫腔,能明显减少月经量及相关疼痛症状,用于预防EM保守性手术后复发和治疗单纯疼痛症状的复发[14]。邓姗等[15]也指出LUG-IUS可有效控制EM相关疼痛并延缓复发,其最显著副作用为不规则和(或)点滴阴道出血。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者,建议手术后加用GnRH-a为宜[11]。
2.3.2 药物与药物联合治疗 一些药物互相联用对EM的治疗可起协同作用,降低药物的副作用。Mettler等[12]研究联用GnRH-a与利维爱,利用利维爱在体内分解的4异构体具有孕激素、雄激素的活性,而雄激素可影响骨形成,从而增加骨密度。丹那唑与GnRH-a的联合应用值得考虑,因为这两种药物通过不同机制作用于EM,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减少了每种药物剂量,以减少副作用。
3 展望
EM治疗仍以手术为第一选择,其中腹腔镜是最好的治疗手段,药物则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治疗。EM所用治疗的药物都与性激素有关,轻、中度病例由于病灶中所含孕激素受体较重者多,故采用孕激素治疗效果较好。其中,短效口服避孕药药效柔和,安全且无使用期限,对预防青少年原发性痛经发展为EM,和无明显病灶的疑似或轻症EM患者的维持治疗,最具有应用前景[9]。此外个别病例所含的受体尚有个体差异,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内类固醇受体浓度的测定有助于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未来的治疗将是根据异位内膜的功能状态,而不是基于盆腔内的解剖分布。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相关科学发展,有学者提出[16]抗粘连、抗血管生成、抗炎症、免疫调节剂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的“源头治疗”。Doug payne[17]研究证明EM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芳香化酶是雌激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芳香化酶抑制剂可抑制芳香化酶作用及再生,其有望成为治疗EM的具有潜力的新药;GnRH拮抗剂(GnRHA)能迅速抑制FSH和LH的释放,并可长期治疗,不需反加药物,亦为EM治疗开辟新途径[9]。
【参考文献】
[1] 李亚里.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45.
[2] 靳家玉,杨丹.重视妇科慢性盆腔痛的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0):577-578.
[3] Alborzi S, Momtohan M, Parsanezhad MB, et al. A prospective,randomizeds study comparing laparascopic ovarian cystectomy versus fenestration and 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mas [J]. Fertil Steril,2004,82(6):1633-1637.
[4] 朱兰,谭先杰.第二次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专题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10):652-655.
[5] Blanco RG, Parithivel VS, Shah AK, et al. 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 [J]. Am J Surg,2003,185(6):596-598.
[6] 冷金花,朗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1):660-662.
[7] Nardo LG, Moustafa M, Beynon DW, et al. Reproductive outcome after laparoscopic treatment of minimal and mild endometriosis using Helica Thermal Coagulator [J].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6,126(2):264-267.
[8] 赵玉,黄向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27(5):503-505.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