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方法。以刺激穴位为基础,将电极放在穴位上,通过透穴电流起作用,以其特定的频率和波形刺激相关穴位,既可兴奋粗纤维在脊髓关闭疼痛闸门,减少疼痛信息向中枢的传递,又能有效地促使中枢的不同脑区释放阿片肽类及其他神经化学物质,阻滞中枢神经细胞对外周传入的疼痛信息的感受,快速提高全身的抗痛能力[2]。在穴位选取上,使用中极、子宫穴、足三里及三阴交穴,中极位于下腹部,为膀胱募穴,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交会穴,为人身元气之根,可补益肾气,调摄膀胱气机。可通调冲任之气,活血止痛;足三里可健脾化湿;三阴交及子宫穴为治疗妇科病的要穴[3]。足三里、三阴交有补脾益肾和扶正固本之功效。诸穴相配,加上低频脉冲电流的持续刺激,利用针电两种刺激相结合,能代替人做较长时间的持续行针,能增强针感,比较容易控制刺激量,且采用疏密波,可起到兴奋效应,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调整人体组织神经功能,调畅气血,改善内环境[4]。
穴位神经电刺激可以快速、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长期使用可以减弱它的疗效。与针刺或电针相比,穴位神经电刺激电极不刺入机体,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无皮肤过敏现象出现,没有皮肤损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因而在临床上更易为患者接受。
盆底肌锻炼是指患者通过自主、反复的盆底肌肉群收缩和舒张,增强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的盆底肌肉张力,增加尿道阻力,恢复松弛的盆底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盆腔充血症状[5],增强局部新陈代谢,使代谢产物及炎性产物排泄加快,从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提高再生能力,改善免疫功能,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抑制细菌生长,使增生和粘连的结缔组织溶解、吸收,从而起到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促进机体组织的新陈代谢,提高组织抗感染能力,同时可帮助炎症吸收,松解粘连,软化瘢痕,减少炎性渗出,加快子宫直肠部积液吸收,减轻疼痛。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单纯的盆底肌锻炼达到症状消失所需时间较长,且症状消失后需坚持治疗直至条件反射牢固建立,患者不易坚持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单纯的盆底肌肉锻炼在部分患者中效果欠佳。
穴位神经电刺激与盆底肌肉锻炼的联合应用,弥补了穴位神经电刺激长期应用疗效降低及盆底肌肉锻炼起效慢的缺点,避免了长期应用口服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敬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进展.河北医药,2003.12311233.
2 韩济生主编.针刺镇痛原理.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社,1999.79143,115.
3 陶红星,谷风.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9,28:375376.
4 张敏,孙伟,崔薇,等.电针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48150.
5 王蔼明,陈裔英,乔晋琳,等.盆腔医疗康复体操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09,24:834835.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