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D40 CD40L在细胞介导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
|
]。CD 40-CD 40 L及TCR/CD 3复合物共同刺激,促进CD+4T细胞在调节其它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同时,自身亦被活化,表达CD 25,进一步表达CD 40 L,增强由抗CD 3和植物血凝素(PHA)协同诱导的增殖效应,产生Th1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IL-5和IL-10。CD 40-CD 40 L交联能增强IL-12诱导Th 1细胞产生IFN-γ,对CD+8T细胞的作用较弱[5,13]。 5.成纤维细胞:肺、滑膜、齿龈、表皮和脾的成纤维细胞均表达CD 40,炎症时其表达增强。已证实在原炎症因子及趋势化因子IL-6、IL-8和IFM-γ的作用下,成纤维细胞通过与CD 40 L交联诱导其活化、增殖、合成IL-6,促进炎症的发展,并参与损伤组织的修复、纤维化和组织重建[14,15]。 6.中性粒细胞:CD 40-CD 40 L交联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活化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粘附因子和选择素;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TNF、IL-8,吸引白细胞粘附、穿越内皮细胞到炎症局部聚集并释放一氧化氮(NO)和超氧根。NO选择性促进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和TNF-α,抑制IL-6、IFN-γ、IL-2、IL-3的合成;促进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抑制T细胞增殖,提高NK细胞活性等。调节免疫和抗菌功能,也导致组织、细胞损伤。 7.B淋巴细胞:CD 40-CD 40 L交联导致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促进Ig合成与转换。 8.柱状上皮细胞、外周血嗜碱细胞及嗜酸细胞:最近证实CD 40 L除存在于CD+4T 细胞外,也见于柱状细胞、外周血嗜碱细胞及嗜酸细胞。这些细胞与CD+40细胞间的CD 40-CD 40 L交联效应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CD 40-CD 40 L交联在细胞介导炎症反应中的生物学效应 1.在炎症初期的作用:当T细胞获得CD 40-CD 40 L等协同刺激信号后,CD+8T细胞分化成CTL,直接促使感染细胞凋亡和杀灭细菌。CD+4T细胞因抗原性质不同及单核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分化为Th 1、Th 2亚群细胞。Th 1主要分泌IL-2、IFN-γ,与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Th 2则分泌IL-4、IL-5、IL-6、IL-10,辅助B细胞功能,参与体液免疫反应。急性炎症时如Th 2过度活化而Th 1呈抑制状态,常导致炎症持续。CD 40与CD 40 L互联可诱导产生IL-12,促进Th 1功能,介导早期炎症反应[16]。 CD 40-CD 40 L交联,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和TNF,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激烈的炎症反应。损伤的或经CD 40-CD 40 L交联的内皮细胞,自分泌大量TNF-γ及其他炎症因子,表达CD 62-E、ICAM-1和VCAM,这些因子趋化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PMN)和淋巴细胞到炎症局部。单核细胞和PMN产生的NO和超氧根既能有效杀灭微生物,也非特异性破坏自身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新生儿3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伴先天性色素巨痣一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