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阴非性病病变196例分析 |
|
林挺 陈玉云 林金容 张宗福 李然
女性外阴非性病损害病种多,表现复杂,易误诊。我们从1988年至1997年间,对我院女性外阴非性病损害的196例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旨在了解此类疾病的病种分布及对部分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加以分析。
一、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所有病例均为皮肤科及妇产科患者,临床排除性病。部分患者抽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排除梅毒,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排除尖锐湿疣。患者共为196例,年龄13~77岁,平均39岁。病程1周至10年,平均8个月。已婚165例,占84.13%,所有患者均否认有非婚性接触史。 2.病种分布: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具有色素减退性斑状损害的有85例,占43.36%;丘疹结节样损害有42例,占21.90%;以肿瘤、赘生物性损害16例;斑片、糜烂性损害15例;溃疡性损害3例;瘢痕增生病变2例;囊肿样病变5例。病种分布及临床特点见表1。
表1 196例非性病患者病种分布及临床特点
病理诊断 例数 主要临床特点 构成比(%) 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55 白色萎缩凹陷斑块 28.06
白色角化病 40 表面隆起粗糙白色斑块 20.40 慢性非特异性皮炎 30 苔藓样改变 15.30 汗管瘤 17 直径2~3mm大小蜡样光泽丘疹 8.67 绒毛膜状小阴唇 16 小阴唇内面绒毛状、鱼子状改变 8.16 鲍温样丘疹病 7 褐色扁平丘疹 3.57 皮内痣 3 色素痣样改变 1.53 前庭大腺囊肿 3 皮下囊状物 1.53 会阴部派杰病 2 类似湿疹样改变 1.02 瘢痕疙瘩 2 瘢痕样增生 1.02 基底细胞癌 2 黑色素痣样改变 1.02 皮肤结核 2 暗红色硬结节 1.02 神经性皮炎 2 褐色苔藓样改变 1.02 扁平苔藓 2 紫红色斑块 1.02 表皮囊肿 2 半球形隆起 1.02 皮脂腺增生 2 淡黄色半球形丘疹 1.02 阴部橡皮肿 1 皮肤弥漫性肿胀 0.51 血肿 1 黑褐色皮下肿物 0.51 白癜风 1 后天性脱色斑 0.51 硬皮病 1 表面光滑,硬斑块 0.51 复合痣 1 黑色乳头状丘疹 0.51 脂溢性角化病 1 棕褐色扁平丘疹 0.51 炎症后色素减退 1 色素减退斑 0.51 大汗腺腺瘤 1 半透明囊性结节 0.51 皮肤纤维瘤 1 褐红色坚硬结节 0.51
二、分析与讨论 196例患者中,共发现25种病种。以色素减退性损害居多,占43.36%,其中以硬化性萎缩性苔藓(简称硬萎)及白色角化病最多。 1.硬萎:此病的临床主要特征是瓷白色扁平丘疹,表面有小的黑头粉刺样毛囊性角质栓,四周绕以红晕。本组病例中最小年龄29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45.59岁,大多以绝经前期妇女为多。本病的病理改变有3个主要特点:(1)角化过度带;(2)真皮浅层均一化变性带;(3)真皮慢性炎细胞浸润带。此病主张用维生素E及己烯雌酚治疗,一般不主张手术切除,因手术切除复发率高,达50%[1]。 2.慢性非特异性皮炎:本组疾病中有30例,占15.3%,推测可能的原因:(1)物理化学性刺激;(2)变态反应性;(3)细菌感染;(4)神经精神因素起诱导或促进作用。但大多数患者未能找到明确的病因。 3.恶性肿瘤:本组共发现恶性肿瘤4例,占病理活检人数的2.04%,其中会阴部Paget s病2例,基底细胞癌2例。本组2例中,患者年龄分别为63岁、54岁,均为中老年人,2例均已手术切除,1例长期随访5年未见转移。乳房外Paget s病在临床上很难与湿疹相鉴别,所以对临床上出现反复不愈性糜烂、红斑、肥厚斑,应行病理检查诊断。本组中基底细胞癌2例,年龄分别为46岁、55岁,1例为黑色痣样改变,另1例为黑色丘疹。基底细胞癌多见于40岁以上,好发于面部,Lever等[2]认为长期过度的日光曝晒可能是基底细胞癌的主要病因。张保如等[3]报道了84例基底细胞癌,只有1例是发生在女性外阴,说明基底细胞癌发生在女性外阴是较少见的。2例切除后观察3至5年,均未复发。所以对女阴的色素性结节丘疹溃疡性损害,最好做病理检查,这样[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双胎妊娠孕妇血清尿酸水平的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带血管蒂回肠移植阴道成形26例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