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59例诱发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1986年6月~2003年6月,我院共诊治小儿肠套叠59例,现分析其诱发因素及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及迟诊。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9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4.9:1。年龄6个月~1岁者36例,1~1.5岁者14例,1.5~2岁7例,2~2.5岁者2例。诱发因素:本组在夏末、秋季发病34例(57.6%),发病前有腹泻病史者28例(47.5%),改变饮食发病者12例(20.3%),进冷饮及暴饮各18例(30.5%),无明显诱因者8例(13.6%)。临床特点:本组59例中28例发病前有腹泻,肠套叠发生在腹泻第3天者19例,第4~5天者9例。其中7例为入院后发生。2例门诊患儿均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及小儿腹泻收入院。3例患儿在腹泻基础上就诊时已发生肠套叠,而家长均以呕吐、腹泻为主诉。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哭闹不安、呕吐、腹痛、表情痛苦、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拒乳或饮食差。31例患儿发病无腹泻史,为突然发病。59例中Ⅰ°脱水35例;Ⅱ°脱水18例,排血水便6例。腹部扪及包块58例,其中包块位于右上腹部45例;位于脐周围8例,位于左上腹部及脐左侧5例,未扪及包块1例(位于右侧肋缘内)。X线腹透未提供特异性诊断依据。扪及包块呈腊肠样53例,圆形5例。反复发生肠套叠者3例,分别为5、3、2次。迟诊4例,误诊2例。
2 结果
56例行空气灌肠和水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手术治疗3例,均痊愈。
3 讨论
小儿腹泻后出现肠套叠在诱发因素中不可忽视,且均发生在秋季腹泻时,这可能与腺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肠壁内和系膜中淋巴结组织增生,和肠蠕动不协调,功能紊乱而导致肠套叠有关,发病年龄大多在6个月~1岁。亦说明本病发生具有小儿肠系膜固定不良、回盲部活动范围大、神经系统功能不健全、易发生肠功能紊乱等解剖生理特点。本病腹泻后发生肠套叠的患儿与无腹泻病史发病者有明显区别:腹泻发生肠套叠,大部分在腹泻后3~4天,患儿脱水、衰竭,掩盖了原发病,导致误诊或迟诊。本组1例在呕吐、腹泻4天后以小儿腹泻 入院,入院第2天发生肠套叠,由于病程长,水、电解质紊乱,患儿处于衰竭状态,虽有哭闹但无力,未引起重视而迟诊。另1例患儿,发病时虽有典型的阵发性腹痛、呕吐,查体右下腹亦有空虚感,但全腹未扪诊包块,经反复多次检查,24h后行诊断性灌肠方确诊,套叠包块横于右肋缘内肝脏下,触诊阴性。我们体会:典型的肠套叠症状在婴幼儿中很少同时出现,有以下情况出现时应注意鉴别:(1)腹泻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腹泻减轻或停止呕吐重现或加重。(2)无腹泻史患儿,或突然阵发性哭闹不安,或呕吐,或右下腹疼痛。(3)出现以上症状同时伴有精神不振、嗜睡、面色苍白而又不能以其他疾病解释时。(4)腹部未触及包块,但右下腹有空虚感,右上腹部较饱满,呕吐物为黄绿色时,首先要想到本病,及时行诊断性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