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中医证治特点 |
|
些证型的分布是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表现,而其中以饮热夹杂型最为常见。这是因为患儿自身阳气尚不充足,功能尚不完善,加之哮喘性支气管炎患儿多有痰饮伏肺之“夙根”,又为“纯阳”之体,每因外感之邪、七
情之气、饮食之伤触发之后,有从阳化热之变,若饮热蕴肺阶段失治误治,病情将出现化热、化火的征象。
从观察病例当中也可发现,平素有肺脾气虚的患儿占多数。这是因为发生咳喘的患儿,从脏腑论治,可因肺脾肾三脏失司所致。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肺虚则表不固,外邪乘虚而入,引起咳喘;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虚水湿不能运化,则积饮成痰,引发咳喘而成为本病,进一步可发展为哮喘;肾为先天之本,主水,主纳气,肺肾同源,肾虚摄纳之权失司,则肺失其肃降功能,水津不化为痰为饮,进而发展为哮喘。因此,该类患儿存在着“气阳虚痰阻”之本象,在治疗中除治标之外,更要注重扶正气。
本文中采取“温阳护卫”“涤痰祛瘀”“疏散外邪”的综合治疗方法,以“温”为主。本方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二陈汤加减。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助阳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原文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古语有云:“有痰必用二陈”,二陈汤功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配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气生痰祛以平喘。同时因肺朝百脉的功能失司,瘀血内生,痰瘀互结而喘咳难复,所以加入活血化瘀药物,可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方中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运用麻黄外解太阳表寒之郁,利肺定喘,附子温少阴之虚,益火温肾,配细辛直入少阴,防亡阳之变,细辛辛散少阴经寒,温化痰饮止咳平喘,外可助麻黄开通表卫,内可助附子温暖命门,三味共合一处,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故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达到寒性咳喘“温药和之”的作用。另外二陈汤为祛痰名方,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使脾气旺而无痰生;另加入五味子可滋肾纳气,防止宣肺之药耗气之过;咳甚者以款冬花降气止咳;痰多者加白芥子、莱菔子涤痰平喘;甘草调和诸药。考虑哮喘性支气管炎患儿常有痰涎阻塞肺络,痰气交阻,致使血行不畅,反过来影响肺主气,司呼吸以及通调水道,主持治节等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在降气平喘、止咳化痰基础上,酌加川芎,一方面可祛风解表,另一方面可活血化瘀,使血活气动,配合宣肺药物使气畅络达,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西医针对该病喘息的发作治疗主要有病原学治疗(抗病毒、抗菌药物);症状缓解治疗(支气管扩张剂);抗炎治疗(皮质激素)[5]。但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已成为影响疗效的一大问题;且经常或长期使用激素平喘治疗会引起患儿抵抗力下降等副反应出现;另外静脉用药给小儿带来痛苦。加入中医疗法可提高疗效,也可大大缩短疗程,减少单用西药的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张喜英,赵文利,何念海.喘息性支气管炎与儿童哮喘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重庆医学,2008,37(9):918919.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371138.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78.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0241.
[5] 郁志伟,谢娟娟.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4):329.
上一页 [1] [2] [3]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浅论小儿脾胃学说的发展源流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论小儿过敏性咳嗽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