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正文  

外剥内扎悬吊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痛和排尿障碍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继发性出血、肛门狭窄、大便失禁及黏膜外翻。
3  讨论
  张东铭等认为[1],目前的痔环切术(Whitehead)与原来的术式不同。原来的术式处理范围是肛直线至齿线,而目前术式处理的范围是肛直线至肛缘线,所以造成“Whitehead畸形”这一严重的并发症。原来术式处理的是环状内痔,目前术式处理的是环状混合痔。Thomson的肛垫学说突出了肛管黏膜的重要性,认为肛垫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为一高度特化的血管性衬垫,位于肛管的右前、右后及左侧,是由黏膜上皮、血管、平滑肌和纤维组织共同组成的复合体,与精细控便有密切关系[2]。因此,肛垫学说否定了切除肛管黏膜的Whitehead术式。吻合器痔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aemorrhoids, PPH)术式顺应肛垫学说,避开了肛管黏膜组织,改在肛管黏膜上方作Whitehead术式,保留了肛管黏膜组织,也就保留了肛垫,应该说PPH术是Whitehead术的改进术式。肛垫学说没有说明除了肛管的右前、右后及左侧外,其他肛管黏膜是否有肛垫的结构和功能,也没有说明去除肛管的右前、右后及左侧肛垫后,剩余的肛管黏膜能否代偿肛垫的功能,只是笼统地说肛管的精细控便功能会丧失。因此,目前的肛垫学说只是强调不能完全切除肛管黏膜,并没有明确否定传统的环状内痔或环状混合痔内痔部分的结扎切除或切除缝合术,更何况肛垫学说只是部分解释了混合痔,尤其是内痔发病的学说。此外,Read等[3]认为肛垫的完整性及其敏感性并非控便不可少的因素,肛垫感觉对肛门自制虽起一定作用,但非主要作用。因此,限制性切除不会影响肛门的控便功能。病理性肛垫即内痔,其是否有生理功能以及保留内痔还有无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PPH术只能恢复病理性肛垫的解剖位置,固定的只是内痔上方的直肠黏膜,而肛垫病理改变的关键——断裂的Treitz肌,却没有与肛垫固定,肛垫仍然是病理性的。病理性肛垫是黏膜组织,黏膜容易增生的特点决定了只要黏膜增生,即使不再有Treitz肌的断裂,也可以使脱垂的症状复发。因此,PPH术的远期疗效不能肯定,值得关注。对于Ⅲ期内痔的环状混合痔来说,脱垂的组织不只有内痔,还有部分直肠黏膜。因此,处理脱垂黏膜的长度应达到脱垂黏膜的上端。外剥内扎悬吊术去除顶部脱垂的部分

直肠黏膜,可以消除直肠黏膜进入肛垫区而形成的感觉功能障碍。利用结扎的直肠黏膜做悬吊支点,将脱垂的肛管黏膜、肛管皮肤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有利于判断并仅处理增生的病理性组织,保留正常的肛管黏膜、肛管皮肤及肛缘皮肤,这样可以减少病理组织的切除,保留更多的肛管组织,避免过度损伤而产生后遗症。去除病理组织后形成的疤痕组织可以将恢复正常解剖位置的肛管组织重新固定,并通过疤痕组织将Treitz肌与肛管黏膜重新连接,恢复Treitz肌的生理功能,更有利于肛管黏膜的固定。外剥内扎悬吊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为一种限制性痔切除术,与外切内扎术比较,其切除范围更小,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能尽量减少肛管组织的创伤,保留更多相对正常的肛管组织,保持肛管形态和保护肛门功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由于肛垫的下移,原肛垫区被肛垫上方不敏感的直肠区黏膜所取代,因而失去该区原有的敏感性。张东铭等[1]发现行肛垫悬吊或固定术的病人,其敏感性较术前有改善。我们术后观察到,患者的肛门功能没有丧失,有些反而比术前感觉更好,说明去除部分病变的肛垫组织,对肛门功能没有影响。另外,临床观察到位于肛管右前、右后及左侧的内痔去除后,除肛垫外其余部位的肛管黏膜也会增生肥大而致内痔复发,说明内痔不全因肛垫病理变化而成。到目前为止,肛垫学说不能否定传统限制性处理内痔的手术理念,也不能否定肛肠界前辈以往的工作成绩。只有正确理解肛垫学说,才能更加准确地进行临床实践,改进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Zhang DM, Yang XQ, Chen ZW, et al. Hemorrhoids. Beijing: People 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 56, 212. Chinese.

  张东铭, 杨新庆, 陈朝文, 等. 痔病,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6, 212.

  2Thomson WH. The nature of haemorrhoids. Br J Surg. 1975; 62(7): 542552.

  3 Read MG, Read NW, Haynes WG,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hae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