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55例临床分析 |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疗效。 方法 分析55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结果 经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后53例痊愈,2例2~3个月后复发,再次治疗后痊愈。结论 MP多发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具有小范围流行的特点;呼吸道症状突出,表现为剧烈阵咳、少痰;肺部体征少、X线改变出现早且明显;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效果好。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全年都有散发感染,常造成小范围的流行。近年来,MP感染呈逐年增加趋势[1],其不仅损害呼吸系统,还可使肺外脏器受损。现将我院儿科2005年10月至2007年2月收住的55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 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5例均为住院且确诊为MP感染的患儿,占同期住院肺炎患儿的15.7%,诊断均符合支原体感染 的标准[2]。其中男23例,女32例,男:女为1 ∶1.4。年龄8个月~12岁,其中8个月~3岁6例(10.9%); ~6岁 24例(43.6%);36岁25例(45.5%)。55例患儿中52例有集体生活史,占94.5%。病程1~60 d,平均8.7 d。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其中秋冬季发病34例,占61.8%。 1.2 临床表现 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症状。发热51例(92.7%),其中体温238 ℃ 7例,38~39 ℃ 22例,339 ℃ 26例,以弛张热或不规则发热为主,热程2~15 d。55例患儿均有咳嗽,有单声、阵咳、连声咳,部分有刺激性呛咳,32例(58.2%)以干咳为主;23例(41.8%)伴有咳痰,其中2例为淡黄色粘痰,其余21例为白色粘痰,不易咳出。体征:入院时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8例单侧、13例双侧可闻及中细湿音,1例可闻及哮鸣音,5例可闻及痰鸣音,23例单侧呼吸音降低,2例双侧呼吸音降低。其他表现有气促、气喘、发绀、胸痛等。27例伴发肺外表现,以年长儿为多见,其中消化系统受累13例,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泌尿系统受累7例,表现为尿常规异常,出现菌尿、血尿、蛋白尿等;血液系统受累5例,其中血红蛋白减少4例(<105g·L-1)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神经系统受累4例,表现为头痛;皮肤粘膜受损3例,其中荨麻疹2例、斑丘疹1例,消退后无色素沉着。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入院后2~4 d抽静脉血查MP-IgM,53例阳性,另外2例1周后复查亦呈阳性。冷凝集试验 阳性9例(16.4%),滴度为1∶32~1∶256。末梢血白细胞<4.0×109L-11例(1.8%);(4.0~10.0)×109L-135例(63.6%),>10.0×109L-119例(34.6%)。 1.4 X线胸片表现 55例X线胸片均显示异常,其中单侧改变37例(67.3%)。诊断为小叶性48例、间质性6例、大叶性1例,其中肺门模糊、增浓13例。双侧肺纹理增多、模糊7例;肺野下部小片状模糊影29例;双侧多发(右肺上野、左肺下野)大片密度增高影1例;右肺上野大片状模糊影3例;右肺中野大片状模糊影1例,并伴有胸膜反应(少量胸腔积液);右肺下野大片状模糊影5例,其中右肋膈角模糊1例;左肺中野内带见大片状模糊影3例;左肺下野大片状模糊影6例,其中左肋膈角模糊3例。 1.5 治疗与转归 应用红霉素25~30 mg·kg-1·d-1静脉点滴10~14 d ,体温正常,症状及体征消失后出院,继续口服红霉素,总疗程3周左右。红霉素不能耐受的3例改用阿奇霉素5~10mg·kg-1·d-1,静脉点滴5~7d后改为口服,总疗程3周。53例痊愈,2例2~3个月后复发,经再次正规治疗后痊愈。 2 讨 论 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超滤过性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肺炎病原学的变迁,MP已成为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3]。MP肺炎具有小范围内流行的特点,全年都有发病,深秋和初冬为高发季节。本组患儿大多有集体生活史,秋冬季发病占61.8%;以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多发,女性高于男性,与国内有关报道[4]相符。国外报道MP感染肺外脏器受累可达45%,本组为49%,与国外报道[4]接近。MP感染引起的多系统损害与病原体的直接侵入和免疫反应两者有关。MP进入呼吸道后,通过[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对血浆溶血磷脂酸及磷脂酸影响的临床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白癜风人群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资料相关性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