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心肌梗死致心性猝死200例临床分析 |
|
【关键词】 冠心病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肌梗死致心性猝死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例住院期间心性猝死患者。男135例,女65例,年龄42~85岁,平均63.5岁。根据心电图及酶学资料分为前壁梗死80例;下壁梗死32例;前下复合壁梗死45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43例。按Killip(NYHA)分级,心功能Ⅰ级5例;Ⅱ级20例;Ⅲ级55例;Ⅳ级120例。有各种心律失常及传导障碍136例;合并高血压病者168例;合并糖尿病者125例。根据患者相关项目逐项进行分析,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00例患者占同期心肌梗死总住院数的1.8%,与文献报道的1.5%~10%相符。结论 冠心病心肌梗死致心性猝死与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状态、病理解剖特点、并发症及其诱因等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性猝死;相关因素 通过对冠心病心肌梗死致心性猝死200例住院患者回顾分析,探讨其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以期降低发生率,提高存活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致心性猝死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男135例,女65例,年龄42~85岁,平均63.5岁。根据心电图及酶学资料分为前壁梗死(包括前间壁、前侧壁、高侧壁)80例;下壁梗死(包括后壁、右室)32例;前下复合壁梗死45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43例。按Killip(NYHA)分级,心功能Ⅰ级5例;Ⅱ级20例;Ⅲ级55例;Ⅳ级120例。有各种心律失常及传导障碍136例;合并高血压病者168例;合并糖尿病者125例。 1.2 方法 依据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状态、并发症、合并症、猝死诱因及心电图表现等逐项进行分析,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方法做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200例心肌梗死致心性猝死患者占同期心肌梗死总住院患者的1.8%,与文献报道的1.5%~10%相符。 2 讨论 冠心病心肌梗死致心性猝死是心脏内科急重症之一,临床上并非罕见。分析其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2.1 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男135例(67.5%),女65例(32.5%),差异有显著性,各年龄组间的发生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值均<0.05,提示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年龄愈大发生率愈高。 2.2 与梗死部位的关系 前壁梗死80例(40.0%);下壁梗死32例(16.0%);前下复合壁梗死45例(22.5%);NSTMI 43例(21.5%)。文献报道,多支病变导致的复合壁梗死及广泛前壁大面积梗死发生率高,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较NSTEMI发生率高,与本组结果相似。 2.3 与心功能关系 心功能Ⅰ级5例(2.5%);Ⅱ级20例(10.0%);Ⅲ级55例(27.5%);Ⅳ级120例(60.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提示左心功能减退是心性猝死的易患因素。它不仅反映梗死面积大,病变程度重,也同心排量(CO)和射血分数(EF)减少直接影响冠状动脉灌注有关。 2.4 与病理解剖的关系 据有关资料证实,心性猝死的冠脉内所有血栓均发生在硬化的斑块上,特别是发生在斑块撕裂的基础上,其血栓主要由纤维素和血小板组成,类似于凝集性血栓。血栓各层结构不一致,提示长时间血栓反复沉积,导致管腔进行性狭窄。心肌内小血管有小血栓阻塞引起小灶梗死,大血管内血栓可以长大或脱落,使整支或主干堵塞,导致大面积梗死或猝死。 2.5 与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的关系 有各种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者136例(68.0%),无此并发症者64例(32.0%),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心性猝死与心律失常及传导障碍有密切关系。发生机制可能是:(1)心肌瘢痕边缘以及瘢痕内残存的心肌纤维是心律失常的发生地。缺血所致的心肌瘢痕和代谢障碍,使心室复极不均匀性产生折返环,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猝死;(2)反复梗死可使微循环不完全闭塞,累及希氏束系统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3)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大片心肌缺血―再灌注或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造成室速、室颤致心性猝死;(4)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房室阻滞等)和电机械分离(见于心脏破裂,大面积梗死)也是造成心性猝死的常见因素。 2.6 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变化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喙锁韧带13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