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贯彻落实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的实践和体会 |
|
【关键词】 输血 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卫生部制定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并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作为一所综合性医院,笔者现将我院输血科近几年来在临床输血中贯彻落实此规范的实践和体会总结如下。 1 积极开展并推广成分输血,做到科学、合理、节约用血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输血技术现代化和临床医生水平的标志之一。随着对成分输血认识的提高,并在医疗过程中切实贯彻《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把握输血指征,本着“能不输血坚决不输,能少输血决不多输,能用成分血不输全血,能用自体血不输异体血”的用血原则,彻底改变以往临床输血千篇一律使用全血的现象,积极开展并大力推广成分输血,使我院成分输血率由2000年以前的30%提高并保持在现在的95%以上。 2 综合措施,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教学“三甲”医院,分科较细,病种复杂,临床用血量较大,血液进出库频繁,日常管理工作较为繁琐,而管理的混乱往往是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所以必须加强管理,才能防微杜渐。 2.1 加强组织管理,提高临床用血质量 医院成立由院长牵头和各临床职能科室专家组成的输血管理委员会及临床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性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推广和研究临床输血新技术,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并对输血工作质量作出常规性的考核,以及解决输血方面的重大问题。 2.2 建立健全输血管理制度,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 对输血工作各个环节包括“收(从血站收取血液),贮(贮存血液),检(输血前检查),发(向临床发放血液),输(医护人员的床边输血)”五个环节严格把关,统一各环节技术操作规程,并对各环节实施常规性、经常性的质量考核,提高工作质量。 2.3 严格输血前检查,保证安全用血 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是输血前的重要常规工作,包括ABO正反定型、RHI(D)检定、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等。在正确鉴定患者和献血者血型的前提下,联合应用盐水法和手工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对交叉配血不合、有输血史或妊娠史以及短期内多次输血的患者做抗体筛选和鉴定,并选择相合血液供患者输注,确保输血安全。 2.4 抓好临床用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去白细胞输血已在国内领域推广应用,我院输血科从2003年11月已开展,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满足临床所需,适应现代输血需求。 2.5 建立各种报表及登记本,实现完整、具体的输血记录 通过对其中输血信息的收集整理,即时发现输血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必要时向血液中心及分管领导反馈信息。 2.6 加强医院输血科同血液中心联系,保证临床用血 随着规范的实施,输血科既有行政工作,如献血法的落实,输血规范的落实,输血法律法规的全员培训等,又有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医院输血科与血液中心的联系和信息互通是现代输血医学的需求。我院输血科除及时做好计划用血工作,还经常向血液中心提供临床用血反馈信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 增强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发生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近年来医疗官司不断增加,其中不少是由输血感染而引起的案件。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要增强法律保护意识,依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自己的工作规章制度,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便为今后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鉴定和司法举证提供可靠依据。 3.1 签署输血同意书 由临床医生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目的和存在的风险性,让患者了解输血感染传染病的可能,并在同意书上签字,以尽医务工作者的告知责任和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3.2 输血前血液指标检测 对需要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常规做抗-HIV、抗-HCV、梅毒、HBsAg、ALT的检测,以了解输血前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情况,有利于分清责任,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并可使一些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3 建立交叉配血标本签收,急诊患者配血结果报告及血液发出记录制度 要求操作人员在相关单据上记录时间并签名,作为防止患者或家属投诉输血科未及时供血延误抢救所引起的医疗纠纷的主要凭证。 4 存在的问题 虽然《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实施,使我院输血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输血工作取得可喜的成效,但笔者清楚地认识到,在输血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改善并解决的问题,譬[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托吡酯治疗部分性癫痫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妊娠晚期胎盘早剥23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