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正文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0例临床分析

璃样变性,导致深部脑组织梗死和白质异常。高血压可引起毛细血管及小动脉的血浆渗透压增加,导致局部脑组织水肿,而亚急性或慢性脑水肿造成胶质细胞增生及髓鞘脱失,加重了白质病变。
       
  高血脂、高血糖影响脂代谢,致使脂质沉积,脑小动脉硬化,加重或加速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当这些改变发展到了脑深部白质血液循环障碍时,即会出现脑白质的缺血、缺氧性脱髓鞘改变,加重了白质的病变。白质疏松可引发或加重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长期影响,使脑白质脱髓鞘加重。本组大多数病例合并多发皮质下腔梗,这种腔梗破坏了脑皮层之间以及白质与皮质之间的联系,影响到皮质功能的改变,逐渐发展到痴呆。
       
  皮质下白质为皮质与内囊间投射纤维形成的放射冠,愈接近皮质的神经纤维分布愈分散,愈深部的纤维愈集中,故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可致斑片状或不完全损害各投射纤维,故出现多种轻重不等的症状[3]。破坏锥体束可引起单瘫、偏瘫,反射不对称,病理反射阳性,累及锥体外系纤维或基底节腔梗,可出现动作缓慢、震颤、肌张力增高,累及额桥束和颞枕桥束与小脑联系中断可引起共济失调步态不稳。累及皮质脑干束可出现假性球麻痹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吞吐困难,损害了丘脑与皮质或皮质与脊髓的联系,纤维或旁中央小叶,出现尿失禁,若合并基底节,内囊、丘脑、脑干等皮质下腔梗,症状渐重,病程呈阶梯式进展。
       
  上述损害可因脑白质疏松斑片状损害,白质纤维出现单个或多个损害症状,数周到数年(长期)病情稳定,变化不明显,或逐渐加重,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逐渐累加。也可因合并基底节、内囊、丘脑、脑干等皮质下腔梗呈阶梯式进展,表现为卒中样发病[4]。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加重动脉硬化,无疑是导致该病加重的危险因素。
       
  本病常须与AD鉴别,通常AD呈隐袭起病,不伴急性或亚急性进展性脑卒中。AD患者头部CT或MRI常无白质弥漫低密度或异常信号,亦无梗死表现,却有相当明显的皮层―皮层

下脑萎缩。本病亦须与多发梗死痴呆鉴别,多发梗死痴呆发病较快,且CT示多发较大梗死或腔隙灶,但白质无弥漫性低密度[4]。
       
  本组病例经加强对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治疗,经改善脑循环,促进脑代谢,多种维生素等治疗大多症状减轻,病情暂时稳定。3例病程长、反复加重者,病情重,预后不良。
       
  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逐渐增多,此病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痴呆、运动障碍等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格外重要[5]。加强脑白质疏松的早期干预治病,加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治疗,加强护理等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蒲伟强,郎森阳.脑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387-388.
  2  吴琼.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02例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7:315-316.
  3  隋帮森.MR、CT、CSA与临床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13-320.
  4  于兰.皮质下血管痴呆与脑白质疏松关系的研究.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8:27-28.
  5  许制刚,李作汉.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CT改变的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94-96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同种异体皮质骨移植的生物力学研究
    引导性骨再生模型中皮质骨哈弗系统再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皮质的肥厚反应
    糖皮质激素抵抗型哮喘的临床 糖皮质激
    糖皮质激素对小儿纯红再障的治疗及随访
    锥状点式接触钢板内固定对局部皮质骨微
    肾皮质脓肿4例
    胫骨上端前后缘皮质骨对单髁假体稳定性
    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p21CIP1蛋
    糖皮质激素对大鼠未成熟肺PDGF mRNA表
    自拟定喘汤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哮喘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激素敏感性
    皮质激素吸入疗法防治小儿哮喘的进展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