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例热性惊厥儿童的脑电图分析 |
|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病例收集自1993年至2003年儿科门诊及住院病人,250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了EEG检查,年龄是6个月至6岁。发热原因大部份患儿均是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疾病,符合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记录好发热登记表,包括首发年龄,再发次数最高体温持续时间,发作形式,家族史,围产期病史,头颅CT,即往EEG。 1.2方法:EEG检查本院使用日本三荣公司DP―1500型号14导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时间常数为0.3,滤波为60HZ,标准电压50UV=5MM,清醒或睡眠EEG。小于3岁不合作患儿口服10%水合氯醛进行单双道描记,单道导联描记以平均电极作为参考电极,清醒患儿作睁闭眼三次,过度换气3min,描写时间不少于20min。EEG分析由脑电图专职技术人员和小儿科医生协作报告,对部分患儿反复高热抽搐进行数次以上的EEG检查。 EEG结果分析为正常和异常两种。异常EEG分为非特异性EEG(局限或弥漫性活动)及发作性异常棘(尖),棘尖慢综合波,亦可以为局灶性或广泛性两类)。 2结果 250例中男142例(占56%)女108例(占44%)。首次EEG结果正常138例(占55%)异常112例(占领45%)。异常者中发作性EEG异常42例(占33%),广泛性异常35例(占31%),局灶性异常25例(占22%)以 颞 枕叶部多见。非特异性异常共10例(占9%)。EEG异常率:与I级亲属的发热和无发热惊厥史的关系(见表1),EEG异常率与发热临床特征有一定关系,局灶性发作和发热持续时间>15min的EEG异常较全身性发作EEG异常明显(见表2)。表1惊厥家族史EEG分析(例%)(略) 在250例发热患儿中发热在1岁以内52例(21%),异常12例(23%)。1~3岁123例(49%),异常68例(55%),3~6岁75例(30%),异常45例(60%)。发作一次者120例(49%),发作二次者76例
(29%),发作三次以上者54例(22%)。热性惊厥再发与EEG异常有明显关系,发热发作次数越多,EEG异常率越高。发作一次患儿异常率为20%,发作三次以上患儿异常率为35~60%。35例患儿多次EEG检查出现发作性极高波幅棘(尖)波、棘尖慢综合波,其中10例随访3~5年,最后诊断为癫痫。 3讨论 通常在发热1~2周后进行EEG检查,发作期间EEG异常率波动在25~60%之间,EEG异常表现分为发作性异常(棘波,尖波,棘慢,尖慢综合波)。非特异性异常(局灶性或全身性慢波)(表1所示)。发作性异常共42例(36%),非特异性异常70例(64%),总异常率为45%。从表2可以看出,EEG异常率与局灶性发作,发热持续时间>15min明显有关。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EEG研究曾有人推测发热与癫痫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基因,发热初发后36个月内的棘(尖)波或棘(尖)慢波与以后的癫痫有密切关系,反复多次的EEG监测更有意义。本组有10例随访3~5年,最后诊断为癫痫。EEG多次检查出现广范性发作性棘(尖)波、或棘(尖)慢波。发热患儿EEG呈发作性棘(尖)慢波的,10%不发展为癫痫,因此认为发作性棘(尖)慢波是一个混淆因素。 从家族系分析揭示发热复杂的遗传模式,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发热的I级亲属发热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既往有许多作者对具有发热或癫痫家族史的发热患儿的EEG进行了研究发现发作性棘(尖)波、棘(尖)慢综合波在发作或癫痫阳性家族史中的EEG异常率明显高于阴性家族史。本组如表1所示,在85例EEG正常的患儿中,发热家族史阴性20例(24%),无发热家族史30例(30%);61例EEG异常的患儿中,发热家族史阳性41例(67%),无发热家族史20例(33%),两组进行比较,有阳性率家族史的患儿中EEG异常明显增高。 关于发热再发与EEG异常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Kuturec等EEG检查的177例再发发热患儿及99例EEG异常的发热患儿进行比较,平均随访24个月,发现两组发热再发无显著差异。由于本组对发热患儿进行安定间歇预防性治疗,故未进行以上的对比研究,但是我们对发热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人哮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28例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