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
|
作者:李英杰 宁刚 张民 王键铭 李勤朴 冯晓奇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降低颅内压[1~3]。我科2001年10月~2005年4月收治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22例经亚低温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重型颅脑损伤(GCS≤7分)患者中,22例采用亚低温治疗,24例未经亚低温治疗作对照,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 (略) 1.2 降温方法 22例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采用降温毯降温,患者均行气管切开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给予冬眠肌松合剂持续静滴。冬眠肌松合剂成分:500ml生理盐水+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卡肌宁200~400mg。冬眠肌松合剂量和速度根据患者体温、心率、血压、肌张力等调节。患者体温维持在33℃~35℃,通常为4~8天。当患者颅内压正常时停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亚低温治疗。 1.3 监测项目 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4h内入院,住ICU病房,行床旁监护仪24h连续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颅内压等。定期抽血查血糖、血气和电解质。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计算机医学统计学程序(Instate Ⅱ)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死亡率 22例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中,存活16例(727%),死亡6例(27.3%);24例对照组患者中,存活10例(41.7%),死亡14例(58.3%),P<0.05。 2.2 颅内压 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患者伤后第2日颅内压分别为(3.95±0.3)kPa和(4.04±0.2)kPa;伤后第7日亚低温组和对照组颅内压分别为(2.52±0.2)kPa和(3.75±03)kPa,P<0.01。 2.3 生命体征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6日内体温在34℃~35℃,对照组患者体温在38℃左右。亚低温组患者心率有所下降,对照组患者心率持续增加。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平稳,无明显波动。 2.4 血糖 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患者伤后3日内血糖分别为(10.2±2.4)mmol/L和(9.1±3.9)mmol/L;伤后第7日血糖分别为(5.6±1.4)mmol/L和(8.6±1.1)mmol/L,P<005。 2.5 血气和电解质 两组患者伤后3日内动脉血pH、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伤后血浆电解质也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本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34℃~35℃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降低颅内压,抑制伤后早期高糖血症。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学者报道相同[1~3]。 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未完全阐明,但到目前为止,实验研究已经发现下列几方面[4~6]:(1)降低脑组织细胞氧耗量,减少乳酸堆积;(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3)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组织细胞的损害作用;(4)减少神经细胞钙内流,阻断钙超载所致的细胞损害;(5)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 采用全身降温毯加冬眠肌松合剂能使患者体温在数小时内达到亚低温治疗水平(34℃~35℃),并且能维持数日比较稳定的亚低温状态。患者无躁动、无寒战,自主呼吸、心率和血压在正常范围,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我们认为:全身降温毯加冬眠肌松合剂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临床降温方法。但是,在应用冬眠肌松剂时,应注意几个问题:(1)冬眠肌松剂能抑制呼吸和咳嗽反射,会增加呼吸道感染机会,加强呼吸道护理十分重要;(2)正确调整冬眠肌松剂用量和速度;(3)患有严重心脏病、老年和婴幼儿患者慎用。 【参考文献】 1 Clifton GL,Allen S,Plenger P,et al.A phase Ⅱ study of moderate hypothermia in Severe brain injury.J Neurotrauma,1993,10:263-271. 2 Marion DW,brist WD,arller PM,et al.the use of Mederate nypothernia for patien[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水痘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临床路径在择期剖宫产术产妇中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