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部感染性疾病CT树芽征的病因病理及其诊断价值 |
|
炎6例。 1.2 方法 1.2.1 树芽征的判定标准 指病变累及细支气管,炎性渗出物及分泌物堵塞细支气管管腔,CT表现为直径2 mm~4 mm的小叶中心结节影和分支线状影,状如“树芽”[1]。 1.2.2 检查及统计方法 使用TOSHIBA VISION X CT机,自肺尖至肺底行层厚10 mm,层距10 mm,120 kV,200 mAs的常规扫描。对病灶部分层面加扫高分辨率扫描,层厚2 mm,骨算法重建。采用肺窗(WW1 600 Hu,WC-600 Hu)对现灶进行观察,对树芽征的出现率、发现部位、密度边缘及其伴随征象特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继发性肺结核的树芽征出现率及征象特点 2.1.1 痰涂阳性和阴性肺结核 CT树芽征的出现率:痰涂阳性肺结核20例,出现树芽征18例,出现率为90.0%,痰涂阴性肺结核23例,出现树芽征15例,出现率为65.2%。 2.1.2 空洞性肺结核CT树芽征的影像特点 空洞性肺结核17例,出现树芽征16例,出现率为94.1%;其中树芽征跨叶分布的12例,占70.6%。空洞并发同叶段支气管扭曲扩张且出现树芽征者6例,占35.3%。树芽征分布在51个肺叶段内,其中树芽征所在叶段支气管有管壁增厚模糊或扭曲扩张的21个,占41.2%;树芽征所在叶段支气管表现正常的30个,占58.8%。此类树芽征沿支气管气道分布,密度中等,边缘锐利或模糊,可与较大边缘模糊结节(腺泡结节)、斑块硬结、空洞、索条纤维及肺气肿等多征象共存,其中出现在空洞或腺泡结节小叶实变灶邻近肺野的树芽征边缘较模糊。 2.1.3 非空洞性肺结核CT树芽征的影像特点 非空洞性肺结核26例,出现树芽征17例,占65.4%。其中树芽征多叶段分布的15例,占57.7%。树芽征分布在63个肺叶段内,树芽征所在叶段支气管表现正常的52个(见图2),占82.5%。此类树芽征沿支气管气道分布,密度中等,边缘锐利或模糊(见图3),主要与节段性、小叶性、腺泡实变影、磨玻璃征或硬结钙化共存。 2.2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CT树芽征的影像特点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27例,出现树芽征24例,占88.9%。树芽征分布在35个肺叶段内,树芽征所在35个肺叶段支气管或其分支均有不同程度管壁增厚模糊或轻度扩张征象(见图4,图5)。此类树芽征沿支气管节段性分布,密度中等,边缘模糊,多与节段性肺气肿、叶段性实变及轻度小气道扩张等征象共存。
2.3 支气管扩张并感染CT树芽征的影像特点 支气管扩张并感染23例,出现树芽征18例,占78.3%。树芽征均与支气管扩张分布在相同的37个肺叶段内。此类树芽征沿支气管气道分布,密度中等,直径较粗大,边缘较模糊,与支扩征象、小叶段性实变及磨玻璃征共存(见图6)。 2.4 支气管肺炎CT树芽征的影像特点 支气管肺炎6例,出现树芽征1例,占17%,此例树芽征分布在大片节段性或小叶性实变影邻近肺野,密度中等,边缘较模糊,抗炎后很快吸收(见图7,图8)。 3 讨论 3.1 树芽征形成的病因病理基础 树芽征这一CT征象的描述最先见于结核杆菌沿支气管播散和弥漫性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中,是指病变累及细支气管以下的小气道,小气道被炎性物质充填并扩张所致,在HRCT上表现为2 mm~4 mm的小叶中心结节影和分支线样影,状如树芽而得名。但研究也发现,这种征象可存在于多种肺部感染性疾病中[1]。各类疾病的树芽征发病部位一致,只是其病因病理不完全一致。小气道树形分支状结构是树芽征形成的解剖学基础。Im等[2]依据病理研究描述肺结核的树芽征的“树”相当于终末细支气管及其内的干酪样物质,而“芽”则由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管充填干酪样物质构成。而Nishimura等[3]在HRCT与病理的对照研究中,发现各类感染性细支气管炎的树芽征形成均为大气道感染进展蔓延至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管水平,气道引流不畅,细支气管内炎性渗出储留,填塞气腔并且气腔扩张管壁增厚所致,这可以解释伴有大气道感染的多种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急性支气管肺炎等疾病中树芽征形成的病理基础。总之,已有的研究表明树芽征是一种反映患者抵抗力低,感染性疾病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胆囊切除术肝外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瘦素与临床疾病的病理生理关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