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盏花素与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6例临床观察 |
|
【关键词】 灯盏花素 【摘要】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与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近年来我院住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2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和对照组(120例),两组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灯盏花素与ILIB,疗程3周,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 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有显著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灯盏花素与ILIB治疗DPN能改善其临时症状,提高NCV。 【关键词】 灯盏花素;激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以对称性并发性周围神经病最为常见,下肢多于上肢。我院采用灯盏花素与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联合治疗DPN126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46例住院患者均符合WHO(1990年)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符合以下条件:(1)肢体感觉异常,出现麻木、蚁行感、疼痛、烧灼感、发凉或伴无力等症状;(2)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深浅感觉障碍;(3)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障碍;(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及严重的肝、肾损害者。将2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6例,男68例,女58例,年龄42~78岁,平均(62.2±12.4)岁,糖尿病病程6个月~20年,平均(8.2±1.0)年;DPN病程5个月~6年,平均(3.9±0.8)年;对照组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32~73岁;平均(51.6±5.8)岁;糖尿病病程5个月~21年,平均(7.9±1.1)年;DPN病程3个月~6.5年,平均(3.9±0.8)年。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药物、饮食、糖尿病教育等方法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同时加用灯盏花素注射20ml(含总黄酮90mg)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ILIB每日1次,每次60min,均3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 全部病例于治疗前后采用丹麦DISA2000型肌电图仪检测肢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N)、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N);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2hPG)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腱反射基本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腱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NCV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有关数据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84例(66.7%),有效26例(20.6%),无效16例(12.7%),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26例(21.7%),有效28例(23.3%),无效66例(55.0%),总有效率45.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FBG、2hPG、NC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FBG、NC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hPG较治疗前虽有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略)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糖尿病代谢紊乱引起小血管病变造成缺血缺氧;山梨醇旁路代谢产物增多,神经组织细胞肿胀;肌醇浓度降低,Na+-K+-ATP酶活性下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内蛋白糖基化,轴索转运减慢等。灯盏花素[1]能改善微循环障碍,降低血液黏稠度。ILIB能引起细胞膜结构、膜功能的变化,使膜脂质双层、膜构象、膜酶及受体表面电荷分布等发生变化,机体多种酶被激活,使红细胞膜稳定性提高,细胞变形性增强,完成红细胞向组织释放氧的功能[2]。同时细胞膜负电荷增强,红细胞比容和血小板聚集下降。ILIB可使X1―抗胰蛋白酶、X2―巨球蛋白水平下降,从而激活纤溶过程,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病人高黏滞血症得以改善或纠正。ILIB还可激活神经细胞Na+-K+-ATP酶,提高神经的传导速度[3]。因此,灯盏花素与ILIB合用,能更有效地改[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妊高征的临床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52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