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临床观察 |
|
要根据椎间隙与椎板间隙的对应关系,进行椎板的适当切除,可切除上位椎板下缘的1/4~1/3,即可充分显露突出物;由于L4~L5椎板后部约有1/3与椎间隙下部相对,此种情况应切除L5椎板上缘1/4~1/3;椎间盘钙化者应取出或钻磨去除压迫神经根部分。常规探查神经根通道,如有狭窄应予以扩大。探查确认神经根压迫松解后,冲洗椎管创面,于椎板间隙置管引流,缝合皮肤。 1.3 疗效标准 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1984年制定的腰腿痛疗效标准(29分法)[1],即正常总分29分,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后近期(术后2周)及中期(术后12~15个月)随访评分,并计算术后改善率和优良率。具体如下:(1)自觉症状9分:①腰痛3分;②下肢疼痛兼麻木3分;③步行能力下降3分。(2)体征6分:①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分;②感觉障碍2分;③肌力下降2分。(3)日常生活能力14分:①翻身受限2分;②站立受限2分;③洗刷不便2分;④向前弯腰受限2分;⑤坐不能超过1h 2分;⑥不能持重物2分;⑦行走受限2分。(4)膀胱功能:①正常0分;②轻度排尿困难3分;③中重度排尿困难6分。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29-术前评分)×100%,改善率75%~100%为优,50%~74%为良,25%~49%为可,0~24%为差,以优+良计算优良率。 2 结果 术后近期疗效(NTPP)于出院前(约术后2周)评定;中期疗效(MTPP)以随访患者12~15个月进行评定。术后改善率见表1。本组患者术后中期优良率为87.50%,后期优良率为89.58%。表1 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后改善率 (略)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疾病。椎间盘的生理性退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基本病因。外伤、过度负荷、脊柱畸形或生理曲度的改变、妊娠、遗传因素以及吸烟和糖尿病等均可诱发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腰椎间盘突出根据发生部位分为中央型、外侧型、远外侧型,临床上以外侧型多见[2]。传统手术需要做椎板切除,术后可发生腰椎不稳定、神经根粘连、硬膜纤维化等并发症。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只能选择椎间盘突出、无椎管、椎间孔狭窄的病例,对椎间盘疝出无效。新兴运用于临床的椎间盘镜技术对医师技术要求较高,病例选择范围有限[3],而且由于经费
及技术原因尚未得到普及。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原理为经后路椎板间隙直接去除压迫神经根的髓核组织和扩大侧隐窝等,与上述手术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越性:(1)椎板间开窗损伤小,基本保留了椎板和关节突;(2)直接减压,效果确切,适应证较广;(3)适合广大基层医院运用。(4)在获取较好疗效的同时又降低手术创伤。笔者观察到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后NTPP及MTPP的改善率、优良率均较高且远期疗效较好。术后患者恢复快,而且恢复后仍然可以从事体力劳动,对于年轻、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此手术为首选术式。 【参考文献】 1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Assessment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J Jpn Orthop Assoc,1984,58:1183. 2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57. 3 陈开林,蒋劲.腰椎间盘突出症3种治疗方法的回顾性研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10(3):15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163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妊高征的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