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R ER 及C erbB 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美国近年来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每年新发病例数约3万例左右,但到90年代初则猛增至6.7万例[1],且患者趋于年轻化。对关系到乳腺癌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指标的研究则成为热点。迄今为止,ER、PR和C-erbB-2联合检测用来指导乳腺癌治疗及评价预后已成为常规。但随着ERβ的出现,促使我们对雌激素受体的生物学功能进行重新评估。本文就ER α、ERβ及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进行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12月1~3期原发性乳腺癌术后标本133例,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均为女性,年龄28~78岁,中位年龄53岁。选取乳腺纤维腺瘤29例做良性对照。 1.2 方法 所选标本均为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及两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Rα、ERβ、C-erbB-2抗体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2 结果 2.1 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中ERβ的表达情况 ERβ在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09%(81/133)和828%(24/29),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99,P=0026)。 2.2 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中ERα的表达情况 ERα在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49%(73/133),621%(18/29),二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50,P=0480)。 2.3 ERβ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见表1。 表1 ERβ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略 在乳腺癌组织内,ERβ在腋窝淋巴结转移各组中表达有差异(χ2=1089,P=005),ERβ的表达在其他临床病理指标中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2.4 乳腺癌组织中ERβ与C-erbB-2的表达关系 见表2。 表2 乳腺癌组织中ERβ与C-erbB-2的表达关系 略 ERβ在乳腺癌C-erbB-2阳性组中的表达上调,与乳腺癌C-erbB-2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源性雌激素在乳腺癌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因此,雌激素受体阻断剂有针对性的治疗意义。 在临床上,雌激素拮抗剂已构成了激素依赖型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案,ER阳性患者预后较好的理念也广泛被接受。但对一部分ER和PR阳性、C-erbB-2阴性、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经过目前规范的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后,仍有复发和转移,约40%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对内分泌治疗原发抗拒,10%ER阴性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有效[2],这就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内分泌治疗时仅考虑ER、PR和C-erbB-2表达情况是否合理? 1996年,Kuiper[3]在大鼠前列腺和卵巢cDNA文库中成功地克隆出一种新的雌激素受体,命名为ERβ(estroen receptor-β),并将经典ER称之为ERα之后,ERβ很快在人组织中被克隆。2001年,Skliris[4]第一次使用单克隆抗体ERβ14C8,在乳腺癌石蜡切片中成功地检测到ERβ蛋白的表达,ERβ在人乳腺组织中的发现,使我们需要重新评估雌激素受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乳腺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机制方面的意义。 3.1 ERα和ERβ的结构域及特性比较 ERα和ERβ同属甾体激素受体家族成员,均为配体依赖的反式转录调节蛋白,含有5个区,从N端到C端依次为A→F区。它们有3个基本的功能区域。(1)氨基端A、B区,含有调节蛋白转录功能的区域,它是受体的两个转录激活区之一即AF1,具有细胞专一的非配体依赖的激活某些启动子功能。(2)中央C区,是DNA结合区域,包含有2个能与DNA结合的锌指结构,与基因调控区域的特定DNA序列-激素应答元件(hormone response element,HRE)特异地结合。(3)D区,为铰链区。(4)羧基端的E区,是激素结合区域,通过与细胞专一因子相互作用,区分雌激素激活剂和雌激素拮抗剂。(5)F区,是AF-2所在区,其转录[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微波及中药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术中自体血液回收121例的临床观察
|
|
|
|
|
|
|